曾有這樣一個調(diào)查:“在你的心中,誰最重要?”90%的中國父母會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孩子”,而90%的西方父母卻會回答說“伴侶”。而事實上只愛孩子的家庭, 孩子并不幸福,而夫妻恩愛的家庭,孩子反而更快樂。
另外還有一個調(diào)查,問孩子愛是什么。我們的孩子會說愛是媽媽抱我,愛是奶奶給我做很多好吃的,愛是爸爸帶我去游樂場。但同樣的問題問西方的孩子,答案卻是“當媽媽給爸爸沖咖啡時,在給爸爸之前她都先嘗一口,以確保味道是好的”,“愛就是當媽媽看到爸爸上廁所時都不覺得惡心”。這就是西方孩子眼中的愛,他們是從爸爸媽媽身上看到,學到什么是愛的。而我們中國的孩子對愛的理解更多的是停留在父母對自己的愛上。
在親子關系中,矛盾最凸顯的時候是青春期,但很多家長不知道青春期往往是問題的爆發(fā)期,而問題的種子一定是播種于童年期(0~6歲)。
在0~6歲這個時間段里,很多家長會特別關注孩子的智力發(fā)展,報各種早教班、興趣班,彈琴、學畫,但收效甚微,甚至有的孩子還出現(xiàn)了擠咕眼、抽鼻子、不愛說話等一些怪癖。
其實孩子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家庭教養(yǎng)環(huán)境出了問題,而在這些問題中80% 是因為父母間的親密關系出了問題。不是每天硝煙彌漫地吵架,就是離婚前長時間的冷暴力。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是缺乏安全感的,安全感不好的孩子是會有很多問題的。
父母吵架,孩子會很糾結(jié),因為孩子身上一半流淌著媽媽的血液,一半流淌著爸爸的血液,孩子心里本能地渴望就是與爸爸媽媽都連接。可是大人一吵架,爸爸媽媽的兩股內(nèi)力在孩子心中就發(fā)生了沖突。沖突的結(jié)果是孩子會不自覺地用他的“不好”來引起父母的注意。有的孩子會生病、發(fā)燒、有炎癥;有的孩子會出現(xiàn)一些怪癖的動作;有的孩子會表現(xiàn)得非常愚鈍。孩子無意識中的這些自我傷害、自我犧牲會讓父母把注意力轉(zhuǎn)移到孩子的身上,從而忽視了他們自身的矛盾和沖突。德國著名心理學家海靈格形容說: “孩子是家庭的保護神,他們這樣做只是為了保持家庭的平衡。健康的家庭宛如平地,孩子會成長為挺拔的大樹,而有問題的家庭宛如懸崖,孩子會成長為奇形怪狀的樹。當孩子為我們的婚姻做出這樣巨大的犧牲時,我們一定要清醒地意識到,要調(diào)整自己,而不能再去責怪孩子?!?/p>
很多家長一想到家庭教育就是周末陪孩子上各種早教班,家長在外面候著。其實真的不是這樣的,0~6歲這個階段孩子重點要學的并不是知識,而是各種關系:父母之間的關系,他和父母之間的關系。
我們的家就像一棵大樹,父母是大樹的樹根,孩子是樹葉和果實,我們要想讓大樹枝繁葉茂,一定要在樹根上澆水,而不是在果實上澆水。但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把太多的目光集中在孩子身上,而忽視了作為父母的我們之間的親密關系。你想想看,如果樹根都動搖了,果實還能豐碩嗎?
中國的父母看似特別操心,管吃、管穿、管學習,一直在給果實澆水,但他們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自身的優(yōu)秀和彼此關系的和諧與親密。
但是每個家庭有的時候都避免不了吵架,萬一讓孩子看見了,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吵架就像幼兒園里的小朋友吵架一樣很正常,今天吵了明天就和好了,不用擔心,盡量把孩子往美好的方向引導,降低吵架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才會有愛的能力,而這種愛的能力可以培養(yǎng)出他良好的“應對機制”,而“應對機制”恰恰是面對困難、窘境時最需要的能力和心態(tài),具有這種本事的人才會成為真正的人生贏家。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