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看臉的社會中,作為一個男人,你可以沒有房,也可以沒有車,甚至可以沒有iPoneX,但你不能沒有一把剃須刀,畢竟“面子工程”還要做的,萬一有小姐姐傾心于你了呢?那么問題來了,現(xiàn)在我們刮胡子,可以選擇電動或者手動剃須刀,那么在還沒有出現(xiàn)成熟的制造技術(shù)和剃須工具的古代,他們又是怎么刮胡子的呢?
古人一般是從成年開始留胡子,當然,每個朝代,成年的標準不一樣,漢朝時16歲,唐朝改為18歲,后來又改為22歲。按“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儒家道義,胡子是不該剪的,但是沒有幾個人,真正能做到一輩子不剪頭發(fā)也不剪胡子,留的拖到地上。所以古人的習俗是,胡子和頭發(fā)不能沒來由的隨意破壞,但日常修剪和梳理是可以的。
那就可以用剪子之類的了 ,在古代,男人有留胡須的習慣,胡須長得好,修飾得好,是美男子的一個特征,故古代常有“美髯公”的稱呼。染胡須如同今天染發(fā)一樣,起著同樣的效果,于是古代男人染胡須的風俗就出現(xiàn)了。 早在唐代,大文學家劉禹錫的詩中就有“近來年少輕前輩,好染髭須作后生”之句。可見在唐代就有染胡須藥品,人們就有了染胡須的習慣。
到了明代,有一個名叫陸文量的到北京來,有人把染胡須的方法告訴他,他寫了一首詩作為回答:“染將紛白媚嬌紅,祗畏癡心笑老翁。五色任生當順受,二毛何況世人同?!?/p>
一直到辛亥革命前后,晚輩在長輩面前不得蓄胡子,這一不成文的習俗在中國男性中似乎逐漸形成了的一種風尚。漸漸到了現(xiàn)代,如果哪位先生無緣無故地長期不刮胡子,多半會被世人視為“不修邊幅”的懶人,甚至被恥笑為“邋遢”。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