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期遭遇虐待的后果,并不止步于“童年很慘”。
佐治亞大學發(fā)表于《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與未受過虐待的兒童或受過虐待的男孩相比,受過虐待的女孩在幼年時會表現(xiàn)出更高的炎癥水平。
什么是虐待?虐待分類系統(tǒng)(MCS)給了以下幾種定義:
情感虐待:如輕視、嘲弄兒童;
身體虐待:如瘀傷、燒傷、骨折或窒息情況的存在;
性虐待:包括使兒童參與色情或成人性活動、性接觸或撫摸、與兒童的強迫性交;
還可能包括缺乏監(jiān)督、道德和法律上的疏忽或教育上的疏忽。
這項研究的參與者包括155名年齡在8-12歲間的低收入兒童(其中47.7%為女童),其中有受虐兒童和非受虐兒童,樣本的種族差異很大(黑人為72.9%,白人為18.7%,混血兒或其他種族為8.4%)。
血液分析結(jié)果顯示:
.女童遭受虐待,與其在兒童晚期輕度炎癥水平較高有關(guān);
.其中,多次受虐的女孩炎癥程度最高;
.而對“首次受虐的時間”分析表明,在5歲之前遭受虐待的女童,輕度炎癥水平最高。
.在此項研究中,男孩遭受虐待并沒有反映出更高的炎癥水平。
我們已經(jīng)知道,炎癥在老年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中風、肥胖癥等許多慢性疾病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這一研究可能對中年的慢性心理和生理健康問題都有警示作用。
本文由網(wǎng)絡(luò)整理 ? 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