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代帝王之中,咸豐帝的命運差不多是最慘的一位。下面就一起來看看知秀網(wǎng)小編帶來的文章。
愛新覺羅奕詝即清文宗,年號咸豐。作為清代的第九代皇帝,也是清代及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位擁有實際統(tǒng)治權(quán)的皇帝。咸豐帝逝世時,年僅三十一歲,但在他當政的十一年之中,國家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動,他不得不做出很多在當時人看來十分荒唐的決定,然而即便是這樣,他也沒能一改處在頹勢的清代統(tǒng)治。
想要明白咸豐皇帝的那些荒唐決定,還是要和他當政期間的時代背景結(jié)合起來,這位勤于政事的清代帝王,處在歷史巨變的時代背景下,到底都做出了什么樣的決定,而這些決定又如何影響后世?
咸豐三年(1853),內(nèi)務(wù)府向皇帝遞交一份名為《內(nèi)務(wù)府奏查明庫存金鐘分量及抄產(chǎn)變價銀無存折》,而這份清單上有一個乾隆年間的金鐘,咸豐帝打算將其融化。將老祖宗留下的“家產(chǎn)”融化、提煉黃金,為的是奢侈生活嗎?當然不是,咸豐皇帝是在用自己的“家產(chǎn)”來接濟清代的大軍。
此時的清軍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強大敵人,除去虎視眈眈的歐洲大軍,國內(nèi)的戰(zhàn)事更是緊張,太平天國的實力一步步壯大,前線吃緊可卻后備無糧,實屬尷尬。早在道光三十年(1850),清代國庫就剩下187萬兩,而由于幾年間的鎮(zhèn)壓太平天國起義和賑災(zāi)等原因,到咸豐三年(1853),戶部存銀僅剩22.7萬兩,連兩個月的兵餉都發(fā)不出來。這能讓一國之君不著急嗎?
除卻上文中提到的金鐘,一同被“變賣”還錢的還有宮中所積存的銅器,連旗桿上的銅頂、門上的銅釘、屋檐上的銅網(wǎng)都被帶走去鑄成銅錢;而到咸豐五年(1855),各地的財政部門因受太平天國起義或其他原因影響,財政狀況越顯頹勢,多地財政部門無法正常運作,織造局、稅關(guān)、鹽場等部門更是受牽連嚴重,無法正常工作。
可以說咸豐帝把自己后院都拆了來換錢,但是仍然無法滿足戶部財政的缺口。開源節(jié)流,開源到咸豐帝為維持宮中用度,將宮中金冊、金寶交出,目的和上文中提到的金鐘作用一樣,只是這金冊金寶大多是冊封太皇太后、皇太后或是皇后時的憑證,這就相當于把壓箱底的東西都拿出來了。
開源不夠,節(jié)流來湊。咸豐帝眼看著家底都出來了也無法遏制財政上的急劇惡化,那就從開支的源頭入手,減少開支。咸豐帝不僅對自己的八旗子弟狠,對自己的長輩們也夠狠:他停發(fā)八旗兵丁的“紅事賞銀”、減少兩成“白事賞銀”等舉措,也減少基層群體的福利;且壓縮節(jié)省清東陵日常維護先祖陵墓花費,而埋著自己父親道光帝的清西陵,則對比清東陵減半開銷用度。
在這樣環(huán)境下接下大任的咸豐帝,對自己也是十分節(jié)省。門樞壞了舍不得換新,將就著補補,繼續(xù)使用;套褲被燒了豆瓣大的洞,太監(jiān)勸他扔掉,他卻說:“物力艱難,棄之惋惜,盡量給補補吧”。
在后世對咸豐帝的評價中,總結(jié)出了咸豐帝四大不良愛好:貪美色、貪絲竹、貪美酒。后世在猜測他的死因時,也總是離不開這些不良愛好的影響。當政前期的咸豐帝可謂是嘔心瀝血,改革力度之強超過了嘉慶、道光兩代皇帝;而也就這樣一位皇帝,在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lián)軍進攻到北京時,咸豐帝以“木蘭秋狝”為名倉皇逃亡熱河,命奕訢留京議和。
在熱河行宮的咸豐帝得到了久違的閑適與輕松,比起在北京每日的辛苦操勞和巨大壓力,在這里和美女嬉戲,醉心戲劇。但這樣的生活并沒有持續(xù)多久,咸豐十一年(1861)七月十五日,咸豐帝在熱河行宮病重;十六日下諭,立下皇太子載淳,又為兒子安排好輔佐大臣(史稱“顧命八大臣”,分別為: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十七日清晨,咸豐帝在熱河病逝。
縱觀咸豐帝短暫而忙碌的一生,很難去定義他是個昏君。從他當政開始,他就在努力改變清代的局勢,頂住八旗子弟和宗法制度的壓力削減開支,也給漢人更多的機會,改變清代實行了二百多年“重滿抑漢”的國策;咸豐元年(1851)爆發(fā)的太平天國起義,雖然不是他造成的因,但卻要他盡力去彌補這些問題帶來的果。
他“變賣祖產(chǎn)”、削減八旗福利、喜愛美色戲曲,后期的一些決定更是為清代的發(fā)展埋下了巨大的隱患,但是卻也不得不肯定他當政前期的政績,他和他的父親道光帝一樣,十分勤勞節(jié)儉,但治理能力一般,遵循祖宗家法,想做一個守成之君,咸豐只是沒攤上好時候,所以經(jīng)歷著國家巨變的咸豐,才會做出那些看似荒唐的決定。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