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福臨,即清世祖,他是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一位皇帝。福臨六歲時便登基,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攝政。下面知秀網(wǎng)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毜慕榻B,一起來看看吧!
有一個說法是,六歲的福臨之所以能夠當上皇帝,是因為孝莊與多爾袞的那點破事,這其實是子虛烏有的,因為多爾袞不可能傻到將皇位送給情人的兒子。
簡單來說,福臨之所以能夠成為皇帝,是多方勢力角逐未果之后,為了達成政治平衡的結(jié)果。
1643年農(nóng)歷八月初九,清太宗皇太極猝死于盛京,由于他生前沒有立下嗣子,導致他的眾多兄弟子侄都蠢蠢欲動。
當時的情況是,能夠繼承皇位的其實不只有皇太極的兒子,還有八大鐵帽子王,他們分別是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豫郡王多鐸、肅親王豪格、承澤親王碩塞、鄭親王濟爾哈朗、克勤郡王岳托和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在清朝早期,由于努爾哈赤時期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影響,皇太極執(zhí)政時期也不得不依靠八位王爺(貝勒)來處理國事,盡管他采取了一些列加強皇權(quán)的措施,但畢竟時間不算太長,傳位制度也還沒有確立,所以皇太極的兄弟和侄子也是可以爭奪皇位的。
但由于實力的影響,當時真正能夠爭奪皇位的只有三個人,他們分別是代善,多爾袞和皇太極的長子豪格。
我們一個個來說說他們的情況。
首先是代善,他是努爾哈赤的嫡次子,也是當時努爾哈赤活著的兒子中年紀最大的,在后金和清朝的建立和發(fā)展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也曾作為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得力助手去管理國家,還與兒子分別掌管著兩紅旗,因此他當時的地位最高,威望最大。
除此之外,代善還有碩讬、瓦克達、阿達禮、羅洛渾和滿達海等人都是封授王公爵位的兒孫,這些人的存在也極大加強了代善的實力,因此他完全有機會爭奪皇位。
不過,代善的缺陷是年紀太大了,當時他已經(jīng)超過六十歲了,并且他之前因為招待哈達公主莽古濟而得罪了皇太極,所以已經(jīng)被迫退休好多年了,不太喜歡過問政事,也不是很想爭奪皇位。
而代善兒子中最優(yōu)秀的是碩讬和滿達海,但他并不喜歡碩讬,滿達海又太稚嫩,所以他也不允許這兩個兒子爭奪皇位。
因此,代善這一脈就徹底退出了皇位爭奪戰(zhàn),但這不代表代善不關(guān)心誰當皇帝,他心里面是支持皇太極的兒子成為皇帝的,只不過他比較狡猾,直到最后才說出來,這個我們后面會講到。
其次是多爾袞,他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備受努爾哈赤喜愛,也是皇太極最為倚重的兄弟之一,當時掌管著正白旗,再加上他的同母弟多鐸掌管著鑲白旗,所以他的勢力特不容小覷。
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多爾袞文武兼?zhèn)?,功勛卓越,所以當時在正藍旗,正黃旗和正紅旗中,也有一些宗室成員是暗中支持他的,這就讓他如虎添翼了。
最后是豪格,他是皇太子的長子,也是唯一成年的一個,當時已經(jīng)三十四歲了,掌管著六部中最重要的戶部。
由于豪格軍功卓越,才能突出,所以在八旗王公貴族中的聲望比較高,是皇位最有力的爭奪者之一。
豪格還有個很大的優(yōu)勢,那就是他本人掌管著正藍旗,再加上皇太極生前掌管的兩黃旗為了維護自己的優(yōu)勢地位,也都比較支持豪格繼承皇位,因此他一人就有三旗的支持。
皇太極去世后不久,隨著代善主動退出皇位爭奪戰(zhàn),皇位繼承人選就主要是多爾袞和豪格這對叔侄,從實力上來豪格還略微占點優(yōu)勢。
在這種情況下,兩紅旗旗主代善和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的態(tài)度就十分關(guān)鍵了,他們傾向于任何一方,這一方就可能會成為最終獲勝者。
按照清朝的規(guī)矩,將會召開一個會議來決定皇位的最終歸屬,但在會議召開之前,各方勢力就開始活動了。
先是多爾袞這邊,代善的兒子碩讬和孫子阿達禮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就勸說多爾袞提前自立為帝,但多爾袞有些猶豫,他擔心惹惱其他旗主而發(fā)生流血沖突。
不久之后,兩黃旗的朝廷大臣索尼,鰲拜等人,以及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造訪了豪格的肅親王府,他們明確表示支持豪格繼承皇位,豪格因此有了兩黃旗和兩藍旗一共四個旗的支持,在實力上開始占據(jù)明顯優(yōu)勢。
到了八月十四日,王公貴族們齊聚在崇政殿召開會議,商討皇帝人選。
會議是由代善主持的,一開始豪格和多爾袞及其支持者就劍拔弩張,他們各自闡述了自身繼位的合法性,各個旗主和大臣也都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只有兩紅旗的掌控者代善沒有表態(tài)。
盡管豪格有兩黃旗和兩藍旗的支持,但多爾袞對此很是不屑,因為他身后是勢力強勁的兩白旗,還有兩個能戰(zhàn)善戰(zhàn)的親兄弟,真打起來他是不怕的。
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就想先試探一下代善的意思,便讓多鐸提出立代善為帝,但代善卻說,豪格是皇帝的長子,當承大統(tǒng);至于我,年老體衰,難以勝任!
代善的這番表態(tài)讓多爾袞的心涼透了,他自知自立為帝的機會已經(jīng)不成熟了,反而是豪格成為皇帝的可能性極大增加。
但是,多爾袞可不想讓豪格當上皇帝,因為這樣他以后就沒好日子過了,于是提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由皇太極六歲的第九子福臨當皇帝。
對于豪格而言,他在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的情況下,只要跟多爾袞硬剛下去,他絕對是最后的勝利者。但豪格生性柔弱,他擔心無法戰(zhàn)勝桀驁不馴的叔叔多爾袞,最后竟然同意了多爾袞的提議。
這是豪格人生中做得最錯的一個決定,多年之后多鐸就曾當面諷刺他說,當初就是因為你的懦弱而讓你失去皇位的!
因為豪格的這一番表態(tài),那些支持他的旗主立馬就寒心了,尤其是兩黃旗的大臣們感到十分驚恐,他們不得不轉(zhuǎn)變立場,表示只要是皇太極的兒子繼位就行,因為這樣至少可以保住他們的地位。
豪格為何這么容易就被大臣們放棄,如果合六旗之力,是完全可以將豪格推上皇位的,他們?yōu)槭裁礇]有這么做呢?
這件事其實還要從豪格的私德說起了,他竟然為了個人利益殺死了妻子!
事情是這樣的,當初皇太極的姐姐莽古濟被皇太極當做和親對象嫁給了哈達部的首領(lǐng)吳爾古代,先后生下兩個女兒,其中一個嫁給代善的兒子岳讬,另一個則嫁給了豪格。
后來哈達部被皇太極消滅,莽古濟與吳爾古代一同到盛京生活,但因為政治糾紛,皇太極以謀反的罪名將莽古濟給凌遲處死了,并牽連到了代善,導致代善逐漸退居幕后。
豪格考慮到自己的政治前途,覺得一個謀逆之人的女兒不能成為他的妻子,所以他選擇了親手殺掉她,以此來取悅皇太極。
與之截然相反的是,岳讬對自己的妻子卻很好,夫妻二人相濡以沫,發(fā)誓永不分開。哪怕是后來皇太極對岳讬及其妻子進行迫害,兩人也沒有放棄彼此,這在當時被人們稱為一段佳話。
豪格殺妻這件事雖然是政治斗爭中的無奈選擇,但他在私德上的缺失,也是讓他一直耿耿于懷、并在崇政殿會議上以“德小福薄”為由退出皇位爭奪戰(zhàn)的原因之一。
也正是因為如此,再加上豪格的母親并不是皇太極地位最高的五個妃子之一,所以當他主動退出皇位爭奪的時候,王公大臣們也就不太愿意繼續(xù)支持他了,轉(zhuǎn)而支持折中的選項福臨,畢竟這與選擇豪格也沒有太大的不同。
因此,多爾袞是在兩黃、兩紅和兩藍六旗不支持的情勢下,被迫放棄爭奪皇位的;而豪格則是因為在兩白旗不支持的情況下,再加上他性格和德行上的缺失,而主動退出皇位爭奪戰(zhàn)的。
那么,另外一個問題是,除了豪格之外,當時皇太極活著的兒子還有七個,為什么是年僅六歲的福臨呢?
皇太極一共有十一個兒子,長子是豪格,次子,三子和八子早夭,四子是十六歲的葉布舒,五子是十四歲的碩塞,六子高塞和七子常舒都只有六歲,九子是五歲的福臨(虛歲六歲),十子是四歲的韜塞,十一子博穆博果爾更是只有一歲。
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皇太極的兒子還要這么多,為啥就是福臨呢?
這里就要說一說福臨的母親布木布泰了,也就是后來的孝莊太后,因為她的身份決定了福臨時才最合適的人選。
在皇太極后宮的十五位妃子之中,身份最為尊貴的是崇德元年封的五宮妃子,分別是清寧宮皇后哲哲,關(guān)雎宮宸妃海蘭珠,麟趾宮貴妃鐘木娜,衍慶宮淑妃巴特瑪·璪,以及永福宮莊妃布木布泰。
也就是說,如果這五個妃子有孩子,那么她們的孩子將最有資格繼承皇位。
在這五位妃子之中,海蘭珠和孝莊是親姐妹,皇后哲哲則是她們的姑姑,其他兩位妃子也都是博爾濟吉特氏,都是來自于科爾沁蒙古。
需要指出的是,這五位妃子之中生下兒子并活下來的,只有布木布泰和鐘木娜,他們的兒子分別是六歲的福臨和一歲的博穆博果爾。
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豪格的母親烏拉那拉氏不在五宮妃子之列,并且他的母親早年還因為侮慢行為遭到皇太極的休棄。
這就導致豪格的身份在皇子之中不那么高貴了,只不過因為他年紀大,軍功高,又很有實力,所以才成為皇位繼承人的大熱門,但他經(jīng)常因為身份而感到自卑,這也是他為何以自己福薄而退出皇位爭奪的原因之一。
按道理說,鐘木娜的身份比布木布泰高,多爾袞應該推薦她的兒子才對,但鐘木娜有個減分項,那就是她曾是察哈爾部林丹汗正室大福晉。
林丹汗死后,鐘木娜帶著部落投降皇太極,皇太極為了得到她的財產(chǎn),以及出于安撫蒙古部落的考慮,這才娶她為妻并刻意提高她的地位,讓她居于五妃中第三位,但實際上皇太極并不那么寵愛她,她在清朝的根基也不那么深厚。
而布木布泰則不一樣,她雖然在五妃中排名最末,但她嫁給皇太極的時間特別早,并且她的家族跟愛新覺羅氏也更為親近,她的姑姑還是皇太極的皇后,姐姐海蘭珠當年更是皇太極的寵妃,這就讓她的優(yōu)勢相比于鐘木娜更大了。
而且從皇子的年紀來說,福臨雖然年齡不大,但好歹有六歲,還十分聰明懂事,但博穆博果爾卻只有一歲,連走路都走不穩(wěn)。
因此,無論從哪方面來說,福臨是最好的選擇。
而對于多爾袞而言,他之所以選擇一個年幼的孩子成為皇帝,其實是為了讓他成為操控政權(quán)的人。
因為一旦六歲的福臨繼位,那么多爾袞必將成為輔臣大臣之一,以他手握兩白旗的實力而言,這是毫無疑問的。其他輔臣大臣也只能是豪格叔叔輩的代善和濟爾哈朗了,手上只有正藍旗這一個旗的豪格則一定會被排除在外。
而多爾袞之所以選擇福臨,或許并不僅僅是以上原因,根據(jù)一些文獻資料現(xiàn)實,布木布泰曾進行積極謀劃,她或許早在崇政殿會議召開前就說服多爾袞將立福臨為帝作為第二方案了,而條件則是多爾袞成為輔臣大臣總攬朝政。
但要說孝莊為了順治帝委身于多爾袞,這件事不太可信了,也缺乏史料支撐。
順治帝繼位之后,多爾袞,代善和濟爾哈朗成為輔臣大臣,但由于濟爾哈朗不是努爾哈赤的直系后裔,所以他很識時務(wù),說有啥事都先稟告多爾袞,也就是主動讓權(quán)了。
還有代善,他本來就不怎么管事,因此也逐漸被多爾袞邊緣化了。
久而久之,多爾袞就成為了唯一的輔政大臣,然后又找機會將豪格給收拾了,他就此成為了大清真正意義上的皇帝,但他并沒有選擇廢掉順治帝,這或許跟他無子有關(guān)。
總結(jié)一下,因為豪格的柔弱和不自信,導致他在占據(jù)優(yōu)勢的情況下失去皇位;而多爾袞為了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提議讓六歲的福臨繼承皇位,各方勢力也都能接受,福臨因此順利登基為帝。
讓一個六歲的孩子成為皇帝,看似是太不合理的選擇,但好在福臨長大后還是比較有作為的,也算是誤打誤撞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吧。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