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后世人最先想到的是作為蜀漢丞相“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貴品質(zhì),今天知秀網(wǎng)小編就為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毫無疑問,無論是正史還是小說之中,諸葛亮都是蜀漢集團的重要一員。由于《三國演義》的原因,我們通常認為兩人的關系緊密無比,而近些年來,網(wǎng)上又出現(xiàn)了各種劉備防范諸葛亮的說法。我認為這都是不準確的,諸葛亮應該是劉備智囊團中的重要一員,與歷史上其他的君主和能臣并無二致,雖不如《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那么緊密,但也不如網(wǎng)友們猜測的充滿了勾心斗角。
諸葛亮只是劉備智囊團的一員,這是勢力擴張的必然
赤壁之戰(zhàn)前的那段歲月就不必提了,那時候的劉備還沒有自己的地盤,幾乎一直過著寄人籬下的日子,這種情況下他手下的人才自然不是很多。而自從其在赤壁之戰(zhàn)后占據(jù)荊州開始,劉備才等于真正登上三國的歷史舞臺,而擁有了固定地盤的他便也開始組建自己的智囊團隊了,此后諸葛亮雖然仍然深受重用,但也只是作為智囊團中的一員而已。
諸葛亮只是劉備智囊團中的其中一個
擁有了固定地盤的劉備,等于已經(jīng)是一方諸侯,他是不會允許手下有人一家獨大,威脅到自己地位的,因此即使重用諸葛亮,也不會賦予其過多的權力,而且一定會在諸多朝臣之中尋求平衡,從而達到相互制衡的目的。早期的龐統(tǒng)、中期的法正、托孤的李嚴便是如此,但這僅僅是原因之一,另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職權劃分是勢力發(fā)展的必然。
毫無疑問,諸葛亮的確擁有大才,早在赤壁之戰(zhàn)前,劉備手下謀士較少的情況下,諸葛亮也曾參贊軍務,可一旦劉備的實力得到擴張,權力的分割便變得更為詳細了,雖然劉備的發(fā)展仍然大致遵循了《隆中對》,但此后諸葛亮的主要職責只是負責坐鎮(zhèn)后方,治理內(nèi)政。
在占據(jù)荊州之后,劉備入川帶的是龐統(tǒng),而諸葛亮則負責坐鎮(zhèn)荊州,直到龐統(tǒng)死后才招諸葛亮入川;東吳偷襲長沙三郡之時,劉備則是親自率兵聯(lián)合關羽與東吳對峙,諸葛亮再度留守益州,直到“湘水劃界”;與曹操爭奪漢中之時,劉備帶的又是法正,諸葛亮仍然留守成都;夷陵之戰(zhàn)中劉備獨自率兵出戰(zhàn),諸葛亮還是被放在了成都。
以上種種,倒不能說劉備不夠信任諸葛亮,恰恰相反,如果不夠信任諸葛亮,那么劉備是不會放心的將大后方交給他的,可是他雖然相信諸葛亮,但也不會讓其再輕易染指軍事,不會讓其軍政一把抓。
當然,這只是勢力發(fā)展的必然,隨著勢力的擴張、人才的增多,職責劃分更加明細是必然的,一方面是源于人的精力有限,即使一個人再有才,也不可能各方面的工作都負責,否則要么處處漏洞,要么遲早累死。另一方面這也是網(wǎng)羅人才的方式,如果你手下只有一個人能夠獲得重用,其他人才明知不會被重用,豈會投奔于你?
因此,諸葛亮只能是智囊團的一員,這是勢力發(fā)展的必然,而并不是劉備對諸葛亮不夠信任。
劉備對諸葛亮或許有所防備,但諸葛亮對蜀漢絕對忠心耿耿
那么劉備對諸葛亮有沒有防范之心呢?我認為是有的,這體現(xiàn)在白帝托孤之時劉備對諸葛亮所說的一番話。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有載,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句話當然有警告諸葛亮之意,但也只是劉備對自己身后之事不放心罷了,這乃是人之常情。除此之外,劉備一生可以說從未對諸葛亮有過疑心。
要知道,早在劉備之前,孫策對張昭也說過同樣的話,《三國志·吳書·張顧諸葛步傳》有載,孫策對張昭說,“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難道孫策同樣對張昭不信任嗎?其實是孫策對自己身后事的不放心罷了。
至于劉備托孤,以諸葛亮主內(nèi),李嚴主外,雖說有制衡兩人之意,是為了平衡朝臣勢力,畢竟李嚴算是益州派的代表。但正如前文所說一樣,這同樣是為了分工明確,一個主管內(nèi)政,一個主管軍政,就如同孫策給孫權留下的“張昭和周瑜”一樣,一內(nèi)一外共同輔政。
至于諸葛亮,劉備對其有知遇之恩不假,但他對蜀漢則也是絕對的忠心,這一點是極為令人佩服的。在李嚴倒下之后,諸葛亮可以說是軍政之權一把抓,權勢一時無兩,然而他卻從未有過謀逆篡位之心。
綜上所述,劉備和諸葛亮之間的關系,其實與歷史上的君主和能臣的關系并無二致,劉備對諸葛亮有知遇之恩,諸葛亮則對其報以自己的忠誠,雖不如《三國演義》中敘述的那么緊密,但也不如其他人猜測的那般勾心斗角。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