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戰(zhàn)國末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兩個學生李斯和韓非子卻成為了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為什么會這樣?下面知秀網小編給大家?guī)砹讼嚓P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種思想流派百家齊鳴??v觀歷史,我們發(fā)現其中儒家和法家思想對我國古代的思想影響最大。儒家與法家涇渭分明,儒家強調仁政,而法家強調法治,兩者看起來水火不容,針鋒相對。
然而,翻閱歷史,我們發(fā)現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實:戰(zhàn)國末年,法家思想的大佬李斯和韓非子竟然都是儒家思想代表荀子的學生。那么,就奇怪了:為何師從儒家大佬荀子的韓非子和李斯,沒有成為儒家大佬,反而最后卻成了法家大佬呢?
這一切的根源要從韓非子的老師荀子說起,荀子是先秦時期儒家思想最后的代表人物。現實的殘酷,曾經給孔子和孟子等一些人好好地上了一課。儒家的思想到了荀子的時候,發(fā)生了“變異”,其中最大的一點就是荀子“性惡”論的提出。儒家的孟子等人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因此他們天真的認為主要用仁政,就可以感化世人,建立一個完美的世界。然而,現實是殘酷的,事實證明人性是靠不住的,不符合現實。于是乎,荀子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
為此,荀子“離經叛道”,提出了禮法并舉、王霸統(tǒng)一,禮高于法,禮為法之大本的思想。也就是說他老人家認為禮和法可以相互為用,只講法治,不講禮治,百姓只是畏懼刑罰。以禮義為本,則法治就可以更好地發(fā)揮作用了。荀子的此觀點的提出,開創(chuàng)了儒法合流的先河。
韓非子和李斯作為荀子的學生,自然在一定程度受到了老師荀子這種禮法并舉的思想的影響。但是荀子還只是一個理論家,而韓非子和李斯二人可是要出仕做官的,在戰(zhàn)國的那個亂世,七國的國君們要的是法治,要的是像商鞅一樣,能夠讓秦國富強的人,而荀子的禮法并舉,是個雞肋。于是乎,韓非子和荀子完全拋棄了荀子的禮制,在各國推銷實用的法治。最后,韓非子和李斯華麗轉身,用實踐向世人證明他們自己是法家代表。
實際上,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的思想從孔子的“仁”到孟子的”義“,再到荀子的”禮“,是越來越重視現實的功用以及可操作性,看起來與法家的思想越來越接近。而荀子的韓非子和李斯在老師荀子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成了法家集大成者。
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歷朝歷代的統(tǒng)治者們更加雞賊,他們采用“外儒內法,儒法并用”的思想來治理國家。笑里藏刀,誰不老實,就打到服為止。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