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一提起趙國總會想起電視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編就不得不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了
戰(zhàn)國七雄,戰(zhàn)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tǒng)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zhàn)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shù)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還是天子,但已名存實亡。在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互相攻伐,戰(zhàn)爭不斷。三家分晉后,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zhàn)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zhàn)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wèi)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zhàn)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
在戰(zhàn)國七雄中,雖然最終是秦國消滅六國,一統(tǒng)天下。但是,大家都知道,胡服騎射后的趙國,是具備挑戰(zhàn)秦國的實力。特別是在名將上,趙國擁有不遜色于白起、王翦的李牧、廉頗、趙奢等人。不過,在戰(zhàn)國時期,名將眾多的趙國,也出現(xiàn)了類似于魏國人才流失的情況。彼時,趙國流失了三位知名的武將,除了廉頗,你還知道哪一個呢?
一、廉頗
公元前245年,曾經歷長平之戰(zhàn)、邯鄲之戰(zhàn)的趙孝成王去世,其子趙悼襄王繼位。眾所周知,在古代歷史上,一朝天子一朝臣是一個比較常見的現(xiàn)象。趙悼襄王即位后,就解除了廉頗的職務,派樂乘代替在外領兵的廉頗,也即趙悼襄王用自己信任的樂乘來執(zhí)掌趙國兵權。誠然,這是一個可以理解的行為。但是,廉頗不是一般的名將,趙國失去廉頗,無疑是自己的一大損失。
在得知趙悼襄王的決定后,廉頗因受排擠而發(fā)怒,攻打樂乘,樂乘逃走。當然,廉頗終究無法留在趙國,于是他選擇投奔魏國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就魏國來說,和趙國在疆域上比較鄰近,再加上二者和韓國都出自春秋時期的晉國,自然擁有比較親近的關系。不過,廉頗去魏國都城大梁住了很久,魏國君主雖然收留了他,卻并不信任和重用他。趙國因為多次被秦軍圍困,趙悼襄王想再任用廉頗,廉頗也想再被趙國任用。于是,趙王派遣使者去帶著一副名貴的盔甲和四匹快馬到大梁去慰問廉頗,看廉頗還是否可用。廉頗的仇人郭開卻唯恐廉頗再得勢,暗中賄賂使者,讓他說廉頗的壞話。
因為郭開這位佞臣從中作梗,廉頗這位名將失去了回到趙國的機會。而因為在魏國一直得不到重用,廉頗又接受了楚國的邀請,選擇前往楚國。彼時,楚國聽說廉頗在魏國,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頗擔任楚將后,沒有建立什么功勞。他說:“我思用趙人?!钡w國終究未能重新啟用他,致使廉頗郁郁寡歡。最終,在趙國滅亡之前,廉頗在楚國都城壽春病逝。對此,在筆者看來,廉頗沒能重新回到楚國,無疑限制了廉頗在戰(zhàn)國名將中的地位,促使其沒能繼續(xù)建功立業(yè),而就趙國來說,也損失了這樣一位經驗豐厚的老將,所以這是一個雙輸?shù)慕Y果了。
二、樂毅
在戰(zhàn)國時期,樂毅先祖樂羊為魏文侯(魏斯,魏國開國君主)手下的將領。曾率兵占據中山國(這就是戰(zhàn)國初期的魏滅中山之戰(zhàn)),因功被封在靈壽,樂羊死后,葬于靈壽,從此樂氏子孫便世代定居在這里。中山國復國后,又被趙武靈王所滅(這就是趙攻中山之戰(zhàn)),樂毅也就成了趙國人。樂毅少年聰穎,喜好兵法,趙國曾有人舉薦他出來做官。大約在趙武靈王這位君主在位后期,樂毅成為趙國的一位將領。但是,因為沙丘宮變,趙武靈王被活活餓死,這自然影響到了樂毅。所以,趙武靈王去世后,樂毅就離開趙國,來到了魏國。在此期間,燕昭王降低自己的身份,禮賢下士,他先禮尊郭隗借以招攬?zhí)煜沦t士。正在這個時候,樂毅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國,燕昭王以賓客的禮節(jié)接待他。樂毅推辭謙讓,后來終于向燕昭王敬獻了禮物表示愿意獻身做臣下,燕昭王就任命他為亞卿。因此,樂毅留在了燕國,并迎來了自己人生的巔峰,這就是五國伐齊,也被稱之為樂毅伐齊。
樂毅伐齊,是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事件。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聯(lián)合秦、韓、趙、魏四國共同伐齊。在這場戰(zhàn)役中,雙方激戰(zhàn)于濟西,結果樂毅大敗齊軍。樂毅率燕軍乘勝攻克齊72城,直入都城臨淄。并燒齊都宮廟宗室,掠珍寶巨財一空,盡歸燕國。燕昭王封樂毅為昌國君。燕國至此達到鼎盛時期。當時齊國僅剩莒、即墨仍在堅守,樂毅圍城,三年不下。燕昭王死后,剛剛即位的燕惠王中了齊將田單的反間計,撤掉樂毅,由騎劫掌軍攻城。久攻不下,卻中田單的火牛陣,身死兵敗。齊國趁勢收復所有失地。樂毅伐齊之功盡失。因為遭到了燕惠王這位君主的猜忌,樂毅被迫離開燕國,回到了趙國。但是,因為樂毅這個時候年齡比較大了,所以,即便回到了趙國,樂毅也沒能繼續(xù)領兵作戰(zhàn)了。從這一角度來看,樂毅自然可以稱之為趙國流失的人才了。
三、劇辛
最后,劇辛(?―公元前243年),上谷容城(今河北容城縣)人。戰(zhàn)國時期燕國將領,兵家代表人物,著有《劇子》九篇。在戰(zhàn)國時期,劇辛原本是趙國的一位將領,而且和龐煖等人比較熟悉。和樂毅一樣,因為沙丘之亂和趙武靈王的趨勢,劇辛選擇離開趙國。同時,劇辛聽說燕昭王思賢若渴,便前往輔佐,一時間,劇辛和郭隗、樂毅、鄒衍齊名。在燕國,劇辛實行一定的變法圖強,所以后來燕昭王的國力才會如此之強。在五國伐齊開始之前,劇辛作為燕國的使節(jié)和鄒衍一起游走各國,達成對齊國的包圍網。
對此,在筆者看來,這意味著劇辛不僅具有領兵作戰(zhàn)的能力,還和張儀、蘇秦等人一樣,可以在戰(zhàn)國七雄之間縱橫斡旋。到了公元前284年,五國聯(lián)軍大敗齊軍于濟西后,劇辛曾經和樂毅爭論過是否要進一步攻入齊國腹地的問題。他主張逼迫齊國割地,獲得實際利益,是一個比較謹慎小心的人。后來,四十多年過去,劇辛年老,由于燕武成王家族的排擠,沒有繼續(xù)得到重用。當他重新得到燕王喜的賞識時,也已經七十多歲。因此,劇辛這位名將在戰(zhàn)國時期的名氣,顯然比不上廉頗、樂毅等人??偟膩碚f,對于戰(zhàn)國時期的趙國,如果沒有流失樂毅、廉頗、劇辛這三位名將,或許會更加強大。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