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秘密立儲的事情,接下來跟著知秀網(wǎng)小編一起欣賞。
有人說清朝皇帝的能力,就像過山車:康熙比順治強,雍正比康熙強,然后就是乾隆不如雍正,嘉慶不如乾隆,嘉慶以后,就是黃鼠狼下豆鼠子,一輩不如一輩了。
也有人說清朝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過山車,始作俑者就是雍正皇帝,他要為清朝皇帝能力下降負主要責(zé)任,因為是他制定的一項制度,讓清朝從乾隆開始沒落,到后來一潰千里不可收拾。
從1735年10月8日到1850年2月25日,清朝一直在執(zhí)行一項制度,這項制度把封建皇權(quán)推向了極致,而關(guān)于這項制度利弊的討論,直到今天也沒有一個定論。
熟悉清朝歷史的讀者都知道,在這兩個時間節(jié)點上,駕崩了兩個清朝皇帝,他們分別是清世宗憲皇帝愛新覺羅·胤禛和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他們另外兩個稱號,大家更熟悉:雍正皇帝和道光皇帝,這兩個皇帝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都比較勤政節(jié)儉,他們不同點就是一個很受后人稱道,另一個經(jīng)常遭人吊打。
咱們今天說的這項制度,就是雍正皇帝創(chuàng)立的“秘密立儲”,從1735年雍正駕崩時正式開始執(zhí)行,到1850年是最后一次執(zhí)行——其后的皇帝不是只生了一個獨苗,就是顆粒無收,立儲已經(jīng)毫無秘密可言。
縱觀清朝從后金算起的二百九十六年,立儲制度大致有三種:從清太祖努爾哈赤欽定的“八貝勒”推選,到康熙前期的嫡長子繼承,再到雍正的秘密立儲。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皇位繼承權(quán)的人越來越少,決定皇位傳承的拍板這也越來越少,最后干脆皇帝一個人說了算,直到皇帝駕崩那天,才知道誰是繼承人,在此之前,所有人都被蒙在鼓里。
其實雍正訂立秘密立儲制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他是被九子奪嫡骨肉相殘嚇怕了,生怕后世子孫也像他一樣遭受這種過五關(guān)斬六將的磨難。
1723年(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雍正龍椅剛剛坐熱乎,就急忙召見王公大臣,親筆寫下了皇位繼承人的名字,并且當(dāng)著大家的面密封好,放在了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后面。雍正一邊看著大內(nèi)侍衛(wèi)往匾額后面放密函,一邊跟大臣們開玩笑:“這個匣子,可能要在這后面放好幾十年吧?”
雍正沒想到的是,沒用幾十年,連二十年都沒用上。1735年,也就是雍正十三年,這個匣子就打開了,因為沒有人站出來反對,這項秘密立儲制度就算正式實施了。
之所以說秘密立儲制度是從1735年10月8日開始實施,是因為即使到了那年10月7日,這個制度還是可以被雍正取消的——在清朝,皇帝權(quán)力已經(jīng)大得沒有任何制約,這一點可比受太監(jiān)和文官夾板子氣的明朝皇帝幸福多了。
放下明清兩朝皇權(quán)對比不說,咱們還是來從三個方面來說一下這個秘密立儲制度。
一、秘密立儲制度的產(chǎn)生背景
可以說雍正是清朝皇帝中的佼佼者,在勤政和反貪方面,無人能出其右,但是他榮登九五,走過的路,已經(jīng)不能用艱難坎坷來簡單形容了。
康熙皇帝受儒家思想影響極深,所以他既不像其曾祖祖父那樣尊從八貝勒推舉,也不像父親那樣選一個可能長壽的兒子接班(玄燁之所以被選上,是因為他出過天花,不會夭折),而是要一心復(fù)古,“立子以嫡以長”。
但是康熙十分看好并極力培養(yǎng)的嫡長子胤礽好像不太爭氣,或者是急于接班,或者是干不過一個大哥十多個弟弟,反正胤礽的名聲不太好,最后康熙失去了耐心,兩次廢儲,讓太子之位虛懸,這才有了九子奪嫡。
雍正能從九子奪嫡中勝出,也是費盡了心力,可不像他說的那樣恬然淡漠——這倒不怪他貪戀權(quán)力,畢竟皇權(quán)的誘惑,是任何一個男人都無法抗拒了。
雍正即使坐上了龍椅,也感覺明黃坐墊下面有錐子: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梗著脖子不服氣,斯斯文文的三哥胤祉眼珠子亂轉(zhuǎn),不敢公開硬頂,就在腳下使絆子。
雍正十分清楚:九子奪嫡時結(jié)下的冤仇,幾乎已經(jīng)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自己就是封他們親王雙俸也無濟于事,因為即使拿十倍俸祿,也不如自己給別人發(fā)工資的感覺爽。
兄弟成仇,是雍正揮之不去的陰影和難以言說的隱痛,更倒霉的是,他的嫡長子只活了八歲,在康熙四十三年就夭折了。剩下的弘時弘歷弘晝,都不是嫡子,所以立嫡肯定無從談起,要是立長,弘時又比弘歷大,這就難辦了:康熙老爺子就是因為喜歡小弘歷,這才把大位傳給了自己,而且他老人家好像也暗示了讓我傳位于弘歷。
雍正很為難:想立弘歷為太子,可是他既不嫡也不長,要是學(xué)曾祖那樣搞一個八貝勒推選,老八他們給我選出一個窩囊廢來咋辦?
八貝勒推選搞不得,立嫡立長搞不成,雍正只能另謀出路,這出路就是秘密立儲,我弄一個天不知地不知人不知只有我知的詔書,這樣就能避免兄弟相殘,也能斷了那些朝秦暮楚的王公大臣的念想。
于是《清史稿·世宗本紀》留下了這樣的記載:“雍正元年八月甲子,召王大臣九卿面諭之曰:‘建儲一事,理宜夙定。去年十一月之事,倉卒之間,一言而定。圣祖神圣,非朕所及。今朕親寫密封,緘置錦匣,藏于正大光明匾額之后,諸卿其識之?!?/p>
由此可見,秘密立儲制度,與后來的胤禩胤禟胤?非暴力不合作無關(guān),因為這件事是雍正剛一即位就辦成了,那時候老八他們表面上比較恭順呢。
我們可以說雍正建立秘密立儲制度,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甚至他可能早就知道了康熙一定會把大位傳給自己,沒準(zhǔn)兒這主意就是康熙幫雍正想出來的。
那么雍正這條秘密立儲妙計,真的很妙嗎?這就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
二、秘密立儲制度與八貝勒推舉制和嫡長子繼承制的對比
秘密立儲制度,真的避免了皇子之間同室操戈了嗎?恐怕未必,因為《清史稿·列傳七》還留下了這樣的記載:“弘時,雍正五年以放縱不謹,削宗籍,無封。”
那么弘時為什么要被“開除家籍”呢?原因只能有一個,那就是觸碰了雍正皇帝的底線,而這底線是什么,讀者諸君心知肚明。
有學(xué)者提出,秘密立儲讓內(nèi)定的太子人選缺乏歷練,倉促繼位,很難一下子掌控朝局,這就不如眾人推舉的“賢能”更有優(yōu)勢。還有學(xué)者提出,秘密立儲實際是“立長”“立賢”之外最不可取的選擇,這叫“立愛”。
甚至還有學(xué)者指出:不立長不立賢而立愛,這種沒譜兒的事,袁紹就干過。雍正搞的這個秘密立儲,并不比袁紹高明到哪去。
這時候就需要我們來進行一番比較了,關(guān)于八貝勒推舉,《清史稿》的記載是“太祖以上(皇太極)為和碩貝勒,與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為四大貝勒。太祖(努爾哈赤)崩,儲嗣未定(沒有指定繼承人)。代善與其子岳讬、薩哈廉以上才德冠世,與諸貝勒議請嗣位。上辭再三,久之乃許。”
而《清朝全史》則有另外一種說法:努爾哈赤臨終前安排了多爾袞繼承汗位,因多爾袞年幼,以大貝勒代善攝政。但是努爾哈赤死后,諸子未遵遺命,皇太極在代善等大貝勒支持下奪取了汗位。
不管怎么說,這兩本史料都記載了同一件事:繼任皇帝是誰,先帝說了不算,太后說了也不算,真正說得算的,是王公大臣。
八貝勒推舉制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大人(貝勒的本來就有大人的意思,不是皇子也能稱貝勒)們想自己掌權(quán),那就可以推舉出一個窩囊廢來當(dāng)大汗(后金稱大汗),如果貝勒中有一個人兵多將廣占有絕對有事,那他就可以憑暴力上位。
雍正最不能接受的,就是王公大臣或貝勒推舉制,因為這種事情康熙搞過一回,那時候大家選出來的是皇八子胤禩。要不是康熙一票否決,胤禛也就沒有機會被稱為雍正皇帝了。
雍正當(dāng)然不會說自己的能力威望不如八弟,他只能認為是胤禩使用了收買手段賄選——很多時候,臣民的選票,是可以用金銀收買到的。
至于嫡長子繼承制,就不用多說了,很多時候,即使嫡長子是一頭豬,皇冠也只能戴在豬頭上。嫡長子繼承制的弊端,在晉朝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司馬衷就是個白癡,但他是現(xiàn)存的嫡長子(他哥哥司馬軌兩歲夭折),所以不管是不是白癡,皇帝就是他了。
八貝勒推選和嫡長子繼承雖然各有弊端,但也不能證明秘密立儲就有優(yōu)勢,因為秘密立儲僅憑皇帝個人好惡,難免會出現(xiàn)偏差,而康熙放任諸子奪嫡,也有“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的意思,胤禛參與了比賽并且跑贏了,這說明這種賽馬形式,是有可取之處的。
如果皇帝是一位英察之主,秘密立儲倒也無可厚非,可是一點老皇帝昏聵,選了一個馬屁精出來,那結(jié)果可就大大地不妙了,比如道光皇帝旻寧的第四子奕詝,明顯不如第六子奕訢,但是奕詝有個好老師,教導(dǎo)奕詝藏拙而忽悠了道光,這才有了苦命的咸豐皇帝,奕訢則成了救火隊員“鬼子六”。
三、秘密立儲制度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施
咱們開頭說了,從雍正駕崩的1735年開始算起,到旻寧駕崩的1850年最后一道秘密立儲詔書當(dāng)眾宣讀,這項秘密立儲制度總共執(zhí)行了115年。但是我們翻閱清朝史料,就會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秘密立儲制度是否真正的得到了實施?答案是:除了雍正之外,沒有人把秘密立儲當(dāng)回事兒,該爭的還是爭,立儲詔書根本就沒有秘密可言。
首先咱們來看清高宗乾隆皇帝弘歷,他就只信爺爺不信爹,他多破壞秘密立儲制度,把雍正的話當(dāng)成了耳旁風(fēng)。
乾隆想學(xué)爺爺康熙,在自己活著時候就立個太子,但是他想立誰誰死,在端慧太子永璉、哲親王永琮夭折之后,乾隆這才知道自己違背父親遺命是不對的,受到了上天的懲罰:“先朝未有以元后正嫡紹承大統(tǒng)者,朕乃欲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獲之福,此乃朕過耶!《清史稿·列傳第八·高宗諸子》”
乾隆好大喜功,心里根本就藏不住話,早就把立颙琰為太子的消息透露了出去。乾隆過年發(fā)紅包,諸皇子人人有份,偏偏不給皇十五子颙琰,還當(dāng)著大伙的面說:“你要錢有啥用?”這話的意思很明顯:將來天下都是你的,你還缺這個紅包?
讀者諸君都知道,嘉慶繼位可不是根據(jù)什么乾隆遺詔——他繼位的時候,乾隆還活著呢,那叫“內(nèi)禪”,所以在乾隆一朝,根本就沒有執(zhí)行什么秘密立儲制度,也不存在什么遺詔。
嘉慶皇帝的繼任者就是那個以節(jié)儉著稱的道光皇帝旻寧,嘉慶看似不折不扣地執(zhí)行了爺爺雍正制定的秘密立儲制度,在嘉慶四年就寫好了傳位遺詔,確立了旻寧的繼承人身份。
我們要注意一點:嘉慶立旻寧,既是“遵守祖制”,也是“立子以嫡以長”,因為旻寧既是嫡子也是長子(有個庶長子,連名字還沒來得及取就夭折了)。同時也有史料證實,嘉慶傳位給道光的詔書,并不是從正大光明匾額后面取出來的,而是“據(jù)說”是嘉慶皇帝身邊的小太監(jiān)從自己身上拿出一個小金盒,說那里邊就裝著嘉慶的遺詔。
關(guān)于道光即位這一點,《清史稿》也難以自圓其說,只好語焉不詳?shù)赜涊d:“嘉慶二十五年秋七年,戊寅,仁宗不豫,己卯,大漸,御前大臣賽沖阿、索特納木多布齋,軍機大臣托津、戴均元、盧蔭溥、文孚,總管內(nèi)務(wù)府禧恩、和世泰公啟鐍匣,宣示嘉慶四年御書,立上為皇太子?!?/p>
同樣是在《清史稿·本紀第十七》,還留下了這樣的文字:“癸未,奉皇太后懿旨:‘大行皇帝龍馭上賓,皇次子智親王仁孝聰睿,英武端醇,見隨行在,自當(dāng)上膺付讬,撫馭黎元。但恐倉卒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諭,而皇次子秉性謙沖,予所深知。為降諭旨,傳諭留京王大臣,馳寄皇次子,即正尊位?!戏钴仓?,恭摺覆奏,并將御前大臣等啟鐍匣所藏嘉慶四年四月立皇太子朱諭進呈。”
矛盾吧?矛盾就對了,這說明那個秘密立儲制度,經(jīng)乾隆帶頭違背,到了第三代,已經(jīng)不太管用了,所以才有“奉太后懿旨繼位”的說法。
奕詝奕訢爭儲奪嫡,前面咱們已經(jīng)說過了,就不再贅述,而秘密立儲制度,到道光皇帝那里,就算徹底打住了——道光是最后一個書寫立儲遺詔的皇帝,他的兒子咸豐,已經(jīng)沒有機會搞什么傳位遺詔了。
《清史稿·穆宗本紀》寫得很明白,咸豐即位根本就沒有秘密可言:“咸豐十一年七月,文宗不豫,壬寅,疾大漸,召御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宣諭立為皇太子。命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贊襄政務(wù)?!?/p>
咸豐倒是來得簡單,連遺詔都沒準(zhǔn)備,直接當(dāng)中召集顧命大臣宣布了。這樣看來,秘密立儲制度始于雍正,終于道光,往后的清朝皇帝不是只生一個就是連一個兒子都生不出來,秘密立儲制度就更無從談起了。
結(jié)語:雍正無需為清朝皇帝水平下降負責(zé)
無論是漢太祖高皇帝劉邦,還是明明神宗顯皇帝朱翊鈞,都拗不過立子以嫡以長的規(guī)矩,但是元朝和清朝前期卻很少(不是沒有)有嫡長子繼承皇位的,他們基本是立子以賢以能。
立子以賢以能,就要綜合考察廣泛聽取意見,也就是說,皇帝和大臣的意見都很重要。
秘密立儲制度,是皇帝乾綱獨斷,也正是雍正的這項制度,把皇權(quán)推向了巔峰。那么雍正這一做法到底是對還是錯呢?
看了前面三節(jié),讀者諸君心中想必已經(jīng)有了一個答案了:不管秘密立儲是好制度還是壞制度,雍正都無需為清朝皇帝水平下降負責(zé),因為這個制度除了雍正本人,從來就沒有誰真正執(zhí)行過,后來更是想執(zhí)行也執(zhí)行不了:沒有繼承人可供選擇。即使想“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也沒有馬可以拉,都是騾子驢子,還怎么遛?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