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看過西游記的人都對唐僧身上的錦襕袈裟印象深刻,許多人可能會覺得唐僧的那個紅色披衣就是袈裟,但其實是不準確的,那么究竟什么是袈裟呢?今天知秀網(wǎng)小編就和大家聊一聊什么是袈裟。
首先袈裟在梵語中是不正、染、濁、雜的意思。也就是說袈裟本身不是特指衣服,我們所理解的袈裟其實只是袈裟這個大類中的一類,比如出家人化來的食物就叫袈裟飯,因為這個飯菜有很多味道,比較雜,所以叫袈裟飯。而袈裟衣自然也是指的是很多顏色混雜在一起的衣服。
那么這種袈裟衣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古代資源很貧乏,編織技術(shù)也很落后,很多布料和衣服都是手工做的。想要獲得這些衣服并不是清貧的出家人能夠得到的,因此很多出家人就把別人穿舊丟掉的衣服撿回來,然后把能用的布料裁剪下來,拼湊成一件衣服。由于這樣的衣服顏色繁雜,還需要在簡單染一下色,不過看起來還是比較雜的,可以說這種就是袈裟衣。
佛陀規(guī)定弟子不能穿正色和顯色的衣服,如紅、黃、藍、白、黑這五種正色一律不能穿,只能穿著混合顏色的袈裟衣服,于是袈裟一詞逐漸演變成佛衣的代名詞了。
最開始袈裟的重要性并沒有那么高,佛法講究的是心法的傳承,然而到了達摩祖師這一代,開始出現(xiàn)了所謂的“衣缽傳承”,這里的衣指的就是袈裟。當然這個時候袈裟只是作為心法傳承的一項附帶品,有一定的象征意義。但是傳承到六祖慧能的時候,卻出現(xiàn)了爭奪袈裟的現(xiàn)象。后世的很多未開悟的佛門弟子對于袈裟的也過于執(zhí)著,可是他們的執(zhí)著卻違背了袈裟本來的含義。佛陀之所以讓弟子穿袈裟,就是希望弟子不要太制作,一切隨意,不要有強求和愛好和貪欲。能夠意識到這一點才是真正的開悟了。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