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知秀網小編帶來了一篇關于明宣宗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曾派大軍征討安南,就此將安南歸入明朝管轄,建府設衙、加以統(tǒng)治。然而,到了宣德年間,明宣宗朱瞻基從安南撤兵,冊封黎利署為安南國王,安南自此重新獨立,成為明朝藩屬國。那么,明宣宗為何要選擇放棄安南呢?
安南權臣篡位發(fā)生政變,兩國沖突加劇明朝攻打安南
安南為越南古名,歷史上一直與中國有著密切的聯系,安南這個稱呼便來自于唐朝的安南都護府。安南自公元前3世紀的秦朝時期便已經成為中國領土,至五代十國時吳權割據安南脫離南漢,逐漸獨立,此后越南長期作為中國的藩屬國存在。
明建文二年(1400年),安南權臣胡季犛篡位,建立胡朝,改國號為“大虞”,之后又將皇位傳給兒子胡漢蒼。因安南本是明朝藩屬國,篡位的胡氏為了避免明朝猜疑,便于永樂元年(1403年)遣使赴明,聲稱陳氏“宗嗣繼絕,支庶淪滅,無可紹承。臣,陳氏之甥,為眾所推”,希望得到明朝冊封。明成祖派楊渤前往當地觀察卻并未發(fā)現異狀,遂封胡漢蒼為“安南國王”。
永樂二年(1404年),陳朝遺臣裴伯耆到明廷,控訴胡季犛父子“弒主篡位,屠害忠臣”,請求明朝出兵平叛,并“復立陳氏子孫”。同年八月,一個自稱陳氏子孫,名叫陳天平的人也來到大明,向朝廷訴說胡氏篡位經過。之后明朝開始著手調查,胡氏見狀只得低頭認罪,要求“迎歸天平”。
然而,從永樂三年(1405年)開始,先是廣西和云南報告越南侵占領土,雖然之后胡朝迫于壓力予以歸還,但兩國關系開始就此緊張起來,緊接著占城也遣使聲稱遭到胡朝進攻。隨著兩國關系的緊張,朱棣開始為戰(zhàn)爭做準備,多次派人探查當地山川道路和險要之地。而越南方面也感覺到了局勢緊張,開始積極備戰(zhàn),于險要之地布置工事,整頓軍備。
永樂四年(1406年),明朝派廣西都督僉事黃中領兵五千(《大越史記全書》稱領兵十萬)護送陳天平返回越南,但卻在進入越南境內后遭到截擊,明軍不敵,陳天平極部分士兵被俘,陳天平更是被凌遲處死。明成祖得知后大怒,決定發(fā)兵攻打安南。
同年中,明成祖派總兵官朱能、左副將軍沐晟、右副將軍張輔、左參將李彬、右參將陳旭等領兵征討安南(《大越史記全書》稱共有八百萬人),明廷一邊節(jié)節(jié)推進,一邊向安南百姓公布胡氏父子的各條罪狀,剿撫并用之下進兵神速,很快便攻占東都升龍。至五月十一日,明朝連戰(zhàn)連捷并最終在奇羅海口俘獲胡氏父子,胡朝滅亡,安南被明軍占領。
胡朝滅亡之后,明成祖于永樂五年(1407年)六月下詔,聲稱這次軍事行動是為了陳氏王室復仇,但因陳朝子孫被胡氏殺戮殆盡,無可繼承,于是在越南設置“交趾都指揮使司”、“交趾等處承宣布政使司”、“交趾等處提刑按察使司”等官署,將之直接管轄。
明宣宗朱祁鎮(zhèn)從安南撤軍,安南重新獨立成為明朝藩屬國
明朝雖然對安南實現了直接統(tǒng)治,但因明朝官府的壓迫、民族問題和陳朝舊臣企圖恢復統(tǒng)治等原因,不久后越人便奮起抵抗,雖然明軍多次平定,但起兵潮流仍此起彼落,持續(xù)長達二十余年。
明成祖朱棣去世之后,安南的局勢更加不穩(wěn)定,再加上明朝永樂年間多次對外用兵,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明仁宗繼位之后,朝廷便開始改變永樂時期的剿滅鎮(zhèn)壓政策,開始轉為以招撫為主。
明仁宗去世之后,明宣宗雖然奉行剿撫并用的政策,但朱祁鎮(zhèn)的內心其實已經起了撤兵之意。宣德元年(1426年)四月,明宣宗與內閣討論安南局勢時,表示自己“反復思之,只欲如洪武中、永樂初,使(安南)自為一國,歲奉常貢,以全一方民命,亦以休息中土之人”,這表明他已經想要放棄安南,重新恢復其藩屬國的地位。
然而,此時內閣四位大學士卻產生了分歧,楊士奇和楊榮表示對明宣宗的想法表示支持,但其他兩人卻表示反對,表示“若以二十年之勤力,一旦棄之,豈不上損威望,愿更思之”,因此明宣宗只得將這個想法暫時擱置。
宣德二年(1427年),明軍擊敗黎利領導的安南叛軍,斬首萬余人。九月,黎利上書朝廷,聲稱找到了陳氏后人,請求明朝罷兵,并冊封陳氏后人為君。雖然英國公張輔等人認為,如果明朝沒有找到合適的借口就答應安南獨立,會讓天下人認為朝廷軟弱,是在向叛軍屈服,但在楊士奇和楊榮的支持下,明宣宗還是派特使宣布恢復陳氏政權,并宣布明朝撤兵。
然而,黎利隨后便表示陳氏后人已死,請求明朝冊封自己為國王,明宣宗表示你這不是扯淡么,并未對其進行冊封,而是讓其繼續(xù)尋找陳氏后人。次年,黎利再度派使進貢并要求冊封,明宣宗仍未例會。
到了宣德六年(1431年),黎利再度上書請求冊封,明宣宗見陳氏后人的確已經無從找起,且黎利署理國事已經成為事實,便同意了他的請求,冊封其為安南國王。于是,明朝就此結束了對安南的直接統(tǒng)治,恢復了其藩屬國的身份。
明宣宗朱祁鎮(zhèn)為何選擇放棄安南,戰(zhàn)略收縮后的必然選擇
自明成祖朱棣之后,由于明朝初期的連年征戰(zhàn),明朝國力已經出現了較大損耗,為了息兵恢復國力,仁宣年間明朝開始由戰(zhàn)略進攻轉入戰(zhàn)略防御,對外呈現出戰(zhàn)略收縮態(tài)勢。在這種戰(zhàn)略收縮的大背景下,最終使得明廷做出放棄安南決定的,則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明廷對安南的統(tǒng)治并不成功。明朝出兵安南雖然打著“吊爾民之困苦,復陳氏之宗祀”的旗號,但在攻城略地的同時,卻又對安南百姓大肆劫掠,例如攻占東都升龍之后,“擄掠女子玉帛,會計糧儲,分官辦事,招集流民。為久居計,多閹割童男,及收各處銅錢,驛送金陵”,這自然使得當地百姓對明軍極為反感。此外,明朝雖然對安南一度實現了直接統(tǒng)治,但被派往安南的官員顯然沒有將安南的百姓當作大明百姓,因而往往實行高壓統(tǒng)治,導致當地百姓極為困苦,反抗情緒極高。
2、安南叛亂牽扯了朝廷極大精力。由于明朝統(tǒng)治的失誤,再加上陳朝支持者企圖恢復統(tǒng)治,以及較為嚴重的民族問題,自明朝占領安南之后,當地的叛亂便始終沒有停止過,且隨著時間推移,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黎利領導的叛軍更是多次擊敗明軍,朝廷不得不屢次派出大軍前去平叛。明朝雖然能夠憑借龐大的軍力屢次擊敗叛軍,但同樣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兵力如果太少根本無法維持安定,如果兵力太多卻又是朝廷極大的一筆負擔。而此時,隨著瓦剌的崛起,明朝北部邊患已經再度抬頭,朝廷的戰(zhàn)略重心北移已經勢在必行。
3、相較于永樂年間安南戰(zhàn)略地位下降。朱棣之所以會出兵安南,其實不僅僅是為了給安南一個教訓,同樣與鄭和下西洋的戰(zhàn)略意圖有著密切聯系,即為了實現明朝在中南半島的軍事存在,從而與鄭和船隊遙相呼應,從陸路和海陸共同鞏固西洋朝貢體系。安南安南地處大陸與中南半島的連接處,可以充當明朝經略西洋的跳板,地理位置極為重要。“郡縣安南”后,明朝可以更容易地控制中南半島,近可制占城、暹羅、真臘諸國,遠可控滿刺加及半島附近的蘇門答刺、舊港、瓜哇、濘泥等國。鄭和船隊的存在是暫時的,明朝交趾省的存在是長期的。正如朱棣所說“安南黎賊悉己就擒,南海之地廓然肅潔?!比欢?,隨著戰(zhàn)略重心的北移,安南的這一戰(zhàn)略地位已經不可避免的下降了。
4、明朝的付出與收獲根本不成正比。朱元璋對于安南曾給出了“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的評價,并將其列為不征之國,這并非沒有道理。安南居于大明最南方,距離明朝的政治中心太過遙遠,明朝對其的統(tǒng)治本就比較困難,再加上平叛、安撫百姓等事宜太過耗費錢財,明朝統(tǒng)治安南的二十年在此地的投入實在太多。然而,由于安南的持續(xù)叛亂,明朝從未真正實現過對該地的全面統(tǒng)治,該地的賦稅、民力等貢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綜上所述,由于安南的持續(xù)叛亂,不僅導致明朝在安南的統(tǒng)治并不穩(wěn)固,且需要付出極大的精力和軍力,再加上戰(zhàn)略地位的下降和付出收獲的不成正比,在仁宣年間戰(zhàn)略收縮的大背景下,朱瞻基放棄安南已經成為必然選擇。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