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于1350年創(chuàng)作的紙本水墨畫,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黃公望為師弟鄭樗(無用師)所繪,幾經易手,并因“焚畫殉葬”而身首兩段。前半卷:剩山圖,現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館;后半卷:無用師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下面知秀網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毜慕榻B,一起來看看吧!
《富春山居圖》完成后,黃公望將此圖題款送給全真教同門師弟鄭樗(字無用),它便有了第一位藏主,從此開始了它在人世間600多年的坎坷歷程。此畫作成之初,無用上人就“顧慮有巧取豪奪者”,不幸被他言中。
明代成化年間,《富春山居圖》傳到書畫家沈周手里。當沈周把畫交給一位朋友請他題跋時,沒想到那位朋友的兒子,心生歹念,把畫偷偷賣掉,還狡辯說畫是被人偷了。沈周捶胸頓足,放聲大哭,可是后悔已經晚矣。千辛萬苦弄到手的《富春山居圖》,如今只剩下留在頭腦中的記憶了。 他硬是憑著記憶,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圖》。
沈周失真跡后,猶如石沉大海,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沒有消息。嘉靖年間,安紹芳成了《富春山居圖》的新主人。隆慶四年,無錫畫家談志伊將其收入囊中。
萬歷二十四年,《富春山居圖》被董其昌(晚明最杰出的書畫家)所購得。董其昌晚年又把它賣給了宜興收藏家吳正志,到清朝順治年間,傳到了孫子吳洪裕手里。吳洪裕珍愛之極,惲南田《甌香館畫跋》中記:吳洪裕于“國變時”置其家藏于不顧,惟獨隨身帶了《富春山居圖》和《智永法師千字文真跡》逃難。
吳洪裕臨死之際,要燒《富春山居圖》和《千字文》,“焚以為殉”,給自己殉葬。吳死后,家人先燒了《千字文》,次日再燒《富春山居圖》。就在國寶即將付之一炬的危急時刻,人群里猛地竄出一個人,“疾趨焚所,起紅爐而出之”,愣是把畫搶救了出來。他就是吳洪裕的侄子,名字叫吳靜庵(字子文)。
畫雖得救了,中間卻燒出幾個連珠洞,斷為一大一小兩段,起首一段已燒去,幸存部分也是火痕斑斑。從此,《富春山居圖》一分為二。前段畫幅雖小,但比較完整,被后人命名為“剩山圖”;后段畫幅較長,但損壞嚴重,修補較多,被稱為“無用師卷”。重新裝裱后的《剩山圖》,在康熙八年讓與王廷賓,后來就輾轉于民間收藏家之手,長期湮沒無聞。1652年,無用師卷從丹陽張范我手中轉于泰興季國是收藏,后又歷經高士奇、王鴻緒、安岐諸人之手。
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花了兩千兩銀子,買得《富春山居圖》后半段《無用師卷》,竟鬧出了一段收藏史上的笑話。
此前一年(1745年),乾隆得到了一本《山居圖》,他寫道:“偶得子久《山居圖》,筆墨蒼古,的系真跡”,認為這就是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購得《無用師卷》后,乾隆就有了兩幅一樣的作品,他剪燭粗觀,思慮再三,最后決定,“舊為真,新為偽”,確認先買的《山居圖》是真的。
《山居圖》(后世稱為子明卷)其實是明末文人臨摹《無用師卷》的摹本,后人為牟利,將原作者題款去掉,偽造了黃公望題款,把乾隆帝蒙騙了。乾隆畢竟是一個很好的鑒賞家,雖然斷言《富春山居圖》是假的,但因為這幅作品“有古香清韻”,“非近日俗工所能為”,也心存疑慮,一時難斷,等待“他日之辨”??杀氖?,清廷梁詩正、沈德潛等大臣,即使明知《山居圖》是贗品,也不敢點破,后來將真正的《無用師卷》編入《石渠寶笈》次等,并書貶語于其上。
直到1816年,胡敬等奉嘉慶帝編纂《石渠寶笈》三編,《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始得正名,洗去塵冤。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