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孩子發(fā)脾氣了,她們都會使用共情,但是好像效果根本不好。孩子還是繼續(xù)哭鬧,而有些3、4歲的孩子甚至直接回復(fù),“不要再說我生氣了”。
的確,談到孩子的情緒管理,很多育兒書都會說“共情”,大概意思就是說,當孩子生氣時,要對她的情緒命名,這就是使用“共情”。我曾經(jīng)也經(jīng)歷過這樣的困惑,面對小D哭的時候,我馬上告訴她,“你很生氣”,但是并不奏效,小D還是繼續(xù)哭。
這讓我花了很長時間在反思,到底是“共情”這個方法無效還是我們使用的方式不對?
不要把“共情”當成變相控制的手段
我當年第一次了解到共情時,就以為自己找到了一個特別好的管教小D的方法。但在屢戰(zhàn)屢敗后,我也質(zhì)疑過這個方法是否有用。直到有一天我和老公討論起這件事時,說著說著,我自己把自己說通了。即使不說育兒方法,“共情”這個詞語我們大家都是知道含義的,就是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
那天剛說完,我就恍然大悟,“共情”的關(guān)鍵是站在他人角度去理解對方。而像我這樣一使用“共情”,就希望小D不哭,這絕對是徹徹底底的“站在自己角度”啊,更何談理解孩子?
這時,我才深刻意識到,我們不是真正在“共情”,我們只是在使用一個名字叫“共情”的套路而已。共情之所以沒用,因為它變成父母變相控制孩子的手段了。
使用“共情”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那看到這,很多父母也許就會問,孩子還是繼續(xù)哭,那我干嘛還多此一舉使用“共情”,意義何在呢?
這三年來通過我自己的摸索總結(jié),我覺得它的意義有兩點。首先,它是親子關(guān)系的潤滑劑。也許我們真的無法感同身受孩子正在經(jīng)歷的情緒,也許我們還會費解這個孩子何至于發(fā)這么大的脾氣,但當我們有意識要使用“共情”時,我們就會去嘗試理解孩子到底怎么了。
和任何關(guān)系的本質(zhì)是一樣的,親子關(guān)系也是需要磨合的,而磨合的起點就是嘗試理解。當我們試著去理解孩子時,盡管一開始仍然很難,但當我們可以堅持這樣做的時,慢慢地,我們就會更加懂這個孩子。
這份懂,也能讓我們更好地控制情緒。很多父母很容易被孩子的情緒影響,有時甚至會簡單粗暴地吼叫要求孩子不哭。會這么做的父母,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們沒能共情,沒能換位思考“孩子到底怎么啦?”,所有的一切都還是從自己出發(fā)的簡單自私的想法。
當我們的小孩被激烈的情緒所控制,我們需要和他們分享的是自己的平靜,而不是加入他們的混亂中
其次,“共情”給予了孩子一個無比寶貴的學習機會。它不是讓孩子馬上不哭,而是基于理解的基礎(chǔ)上,父母用愛陪伴孩子體會他們正在經(jīng)歷的情緒。
現(xiàn)在我們都知道情商的重要性,而高情商的人不是不難過生氣,而是他們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可以知道自己怎么了,并且用一些方法讓自己走出這樣的情緒,這是需要后天不斷練習的過程。
面對孩子哭鬧,我們總是習慣性地馬上抱起來連哄帶騙,甚至簡單粗暴要求不許哭,這樣的孩子是永遠都學不會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正確使用共情可以讓我們幫助孩子體會自己不同的情緒,認識自己的情緒,從而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共情就好比音樂,我們需要不斷練習才能掌握的越來越好
因此,當我們想要使用共情,或者在懷疑共情無效時,請一定先想清楚我們使用共情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共情”不是特效藥,它是個長期的慢調(diào)理。特效藥快卻一定有副作用,而慢調(diào)理才能真正養(yǎng)出一個高情商的體質(zhì)。
(因此,接下來分享的這三部曲,只是給了大家一個有章可循的方法論,但請時刻回顧共情的真正目的)
我使用“共情”的三部曲
1、允許情緒發(fā)泄
情緒,尤其是特別激烈的負面情緒,一定是需要發(fā)泄出來的。因此,當孩子發(fā)脾氣大哭時,我們不該第一時間去阻止,而是平靜溫柔地陪在一旁,給予一個緩沖時間,讓情緒有出口,是“共情”的第一步。
這時,不要簡單背臺詞,“你很生氣,你很難過”等,而是真正地嘗試去理解孩子到底怎么了。也許最終,當我們理解孩子后,我們說的也還是“你很生氣,如果難過就哭一下,媽媽會陪著你”。
但請相信我,這份理解背后的“真心”和態(tài)度,孩子一定是可以感受得到的,也是奠定了我們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
2、幫助孩子平靜
幫助孩子平靜和希望孩子不哭,這兩者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皫椭⒆硬豢蕖钡那疤崾呛⒆忧榫w已經(jīng)發(fā)泄過了,而“希望孩子不哭”是忽略孩子是否需要情緒發(fā)泄。當我們觀察到孩子的哭聲由響變?nèi)鯐r,也就說明他們的情緒有所宣泄了,我們就可以介入。
我通常會緊緊地抱住小D,有科學研究證明,擁抱是可以幫助孩子平靜的。然后向她示范深呼吸,同時對她說,“我們一起吸氣~呼氣~我們一起讓身體平靜下來。”這時,我們自己要注意肚子的起伏,這樣孩子就可以感受得到,同時節(jié)奏越緩慢越好。
有些孩子性子更加剛烈,一生氣容易出現(xiàn)一些破壞性的行為,比如打自己、打別人、撞頭等。這時,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制止,而是提供一個安全的替代品,比如在家開辟一個發(fā)泄角落,放一些墊子枕頭給孩子安全發(fā)泄。
千萬不要害怕孩子變“暴力”,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需要疏而不是堵。孩子需要去經(jīng)歷和體會這些負面情緒到來的沖擊,以及自己如何控制住它們。
3、回顧剛剛發(fā)生了什么
第三步其實是最重要的,但往往是我們會忽視的。當孩子平靜下來后,我要“趁熱打鐵”,趕緊幫助孩子回顧一下剛剛發(fā)生了什么。因為孩子的記憶是短暫的,及時回顧,就相當于在給他們“抓重點做復(fù)習”。
我每次給小D回顧時都會用講故事的方式一般包含三大部分:發(fā)生了什么;你怎么了,情緒是如何的;后來你是如何平靜下來的。這樣的回顧讓孩子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的情緒,也知道這些情緒是正常的,同時也學會了以后再遇到類似問題該怎么辦。
今天雖然談的是“共情”,但又回到了育兒的本質(zhì)。我們今天陪伴孩子做的一切,不是為了此刻當下,而是為了他們的將來一輩子。
有些路,盡管很難,但一定是要孩子自己走;有些情緒,盡管很痛,但也要孩子自己去體會的。但幸運的是,現(xiàn)在他們還小,我們至少是可以用愛陪同他們一起去體會。
“共情”不是讓孩子現(xiàn)在不哭,而是告訴孩子可以哭,但是以后媽媽不在身邊了,你怎么讓自己擦干眼淚重新出發(fā)。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