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秀網(wǎng)小編為大家?guī)砬宄陌屡攀歉墒裁吹?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在一些以清朝歷史為背景的小說或者影視作品中,我們經(jīng)??梢砸姷健鞍屡拧边@個詞語,這個詞可是清朝的專有名詞。
顧名思義,包衣奴才是清朝統(tǒng)治者奴仆中的一種,不過雖為奴才,卻也是清朝統(tǒng)治的重要一部分,有許多包衣奴才出身的人在清朝當(dāng)官、為妃,名垂史冊。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先生的家族就是包衣;嘉慶皇帝的生母孝儀純皇后也是包衣出身,得寵之后其家族被抬旗,編入內(nèi)佐領(lǐng),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許多,縱橫就不再列舉了。
本文主要是討論清朝的包衣奴才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有著怎樣的地位,又履行著怎樣的職責(zé)。
“包衣奴才"即是"家生奴才" ,"家生奴才"是滿語"包衣阿哈"的譯稱。將“阿哈”譯為漢文就是"家奴"、或"奴才",因此就出現(xiàn)了“包衣奴才”這個專屬稱呼。單看“奴才”這個詞便知道這些人身份不高,包衣奴才只存在于滿洲八旗制度之中,按照清朝的制度,“包衣”不是八旗中獨(dú)立的組成部分而是依附于他的主人所在的旗。其中上三旗的包衣都是由內(nèi)務(wù)府管轄,專門用于服侍皇室;而下五旗包衣奴才則是分屬下五旗的王公貴族。
上三旗包衣家的女子是要參加宮女選秀的,也是清朝宮女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被皇帝看中的話,是有機(jī)會做嬪妃的。
包衣奴才的來源一般有三種:一是在戰(zhàn)爭時期,劫掠其他部落的人強(qiáng)迫他們成為自己的奴隸,而且這些奴隸作為戰(zhàn)利品,可以隨意買賣、打殺,地位及其低下;第二種就是“家生子”,家生子的父親或母親本身就是旗人家中的奴才,生下了孩子之后,孩子也會成為這家的奴才,綿延傳承,世代為奴。最后一種就是平民家中貧窮,到了賣兒賣女的地步,孩子被別人買走之后,就成為了包衣奴才。
這些包衣奴才雖然地位很低,任主人差遣,但是他們也有一個優(yōu)勢,他們與有權(quán)有勢的上層圈子的人物距離更近,也更能說得上話,雖然在他們主人這里,他們是地位卑賤的奴才,但是對圈子外的人來說,這些混得好的包衣奴才,是外人爭搶巴結(jié)的對象,比那些地位普通的人更加容易賺得一身富貴,說起來倒有點(diǎn)狐假虎威的意思。
清朝建立之后,皇帝為了加強(qiáng)中央集權(quán),穩(wěn)固自己的統(tǒng)治,在任命官員的時候更是以滿人為中心,與此同時,包衣奴才深受主人的信賴,不僅能夠擁有旗人的戶口,而且是有機(jī)會參與政治的,還可以參加科舉,甚至還能成為達(dá)官貴人。
而且是包衣奴才出身的貴人其實也并不少見,比如說,像我們比較熟悉的大學(xué)士和珅、大將軍年羹堯,而且就連雍正皇帝的母親德妃烏雅氏也是正宗的包衣出身。當(dāng)然,也不是所有的包衣奴才都有這么好的機(jī)遇,大部分的還是在做一些伺候人的或是粗重繁雜的工作,就和普通的下人沒什么兩樣。
由此可見,包衣奴才的地位低只是相對來說的,對于皇室和王公大臣來講,他們或許只是一些奴才,但是對于普通的漢人老百姓而言,包衣奴才因為有旗人的戶口,在身份上可比他們高了不止一點(diǎn)。所以,包衣奴才雖然有個“奴才”名號,可在身份上來說,他們可并不是在最底層的。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