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秀網小編為大家?guī)須W洲中世紀騎士頭盔是怎么樣的?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比較了解冷兵器時代盔甲的小伙伴們來說,豬面盔一定不是什么陌生的東西。豬面盔是從14世紀出現(xiàn)的一種非常著名的頭盔,可以說豬面盔在歐洲的冷兵器時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承前啟后的作用。因為豬面盔取代了以往的傳統(tǒng)桶盔,并為歐洲帶有封閉式面罩的最后一代頭盔——伯格納特盔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雖然在國內豬面盔這個稱呼耳熟能詳,但是這其實并不是嚴謹的翻譯,而更多的是對這種頭盔早期造型的描述。豬面盔最早誕生于14世紀的意大利的帕多瓦,其造型最大的特點,無疑就是整個頂部的尖角,以及同樣尖尖的面罩。不過豬面盔的面罩并不是從一開始就出現(xiàn)使用,對于面部的防御,和當時意大利地區(qū)流行的頭盔一樣,大多是使用可拆卸的護鼻來補充。因此早期的豬面盔相對于桶盔來說,在防御面積層面上優(yōu)勢不大。不過由于豬面盔的造型基本比較貼合頭部,且體型較小,因此往往被佩戴在一個更大的頭盔下,以此來為頭部提供雙層防御。
不過在1330年開始,豬面盔配置護鼻的方式逐漸減少,相應的,類似于當時桶盔那種,可以向上翻起的面罩開始出現(xiàn)在豬面盔上。這種今天我們所熟知的豬面盔上的尖角,則是受當時歐洲肆虐的黑死病所影響。因為當時歐洲人認為,鳥類尤其是烏鴉,之所以不會受黑死病的影響,正是得益于它們鳥喙的型狀,因此將當時的面罩也做成了類似的型狀。
伴隨著面罩在豬面盔上的出現(xiàn),這種頭盔逐漸開始從一種輔助防御性質的防具,成為了一種真正獨立的頭盔防具。并且這種可掀起的面罩結構,對當時的桶盔,以及之后的一些列頭盔發(fā)展,都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不過在14世紀時期,雖然護喉已經出現(xiàn),但當時豬面盔依然采用比較古老的,鑲嵌鎖子甲的方式對頸部進行保護,也因此,豬面盔在相當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一直無法徹底淘汰古老的桶盔。
到了14世紀末,伴隨著步兵地位的上升,其實們不得不更加對步兵武器所帶來的威脅更加重視。這也讓護喉和豬面盔,在這一時期終于得到了結合。雖然鑲嵌鎖甲的方式,一直到15世紀依然存在,但是這卻也讓豬面盔得以徹底取代桶盔。成為15世紀最聲名顯赫的頭盔。
也正是在14世紀初~15世紀末這一段歷史時期,豬面盔的發(fā)型開始發(fā)生極大的變化。原本尖銳的面罩,開始逐漸變得圓滑,同時豬面盔另一個堪稱標志的長條眼洞,開始被更多的小孔取代。這兩個改變,前者有利于節(jié)省豬面盔的生產成本,而后者則利于給佩戴者提供更加廣闊的視野。
但是在豬面盔的演變過程中,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就是這種頭盔和護喉的結合,對于佩戴者的脖子和頭部活動,帶來了非常巨大的不便。與此同時,為了能夠應對早期火器的攻擊,工匠們不得不將豬面盔做得更厚,這讓頭盔的重量雖然被分配到了肩膀和脖頸,但是依然對佩戴者帶來了很大的負擔。因此到了16世紀,伴隨著伯格納特盔的出現(xiàn),豬面盔便逐漸淡出戰(zhàn)場,更多的是在這一時期騎士比武中使用。這種全封閉式頭盔,也就此即將迎來最后的紀元。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