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秀網小編帶來了一篇關于范仲淹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大宋王朝到中期時內憂外患尤為嚴重,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交織發(fā)展的危機局面促使部分較清醒的士大夫呼吁宋廷革除積弊,穩(wěn)固統(tǒng)治,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就是其中較突出的一員。
公元1025年,范仲淹曾上書反對恩蔭泛濫的不良風氣。公元1027年,他又上疏批評宋朝腐敗的吏治和松弛的武備。兩次上書,均未引起當權者的重視。公元1029年,范仲淹“譏切時政”,得到尹洙、歐陽修的支持,三人皆被貶。
公元1043年,宋仁宗趙禎面對內外困局,在改革呼聲的推動下,任命范仲淹為參知政事,富弼、韓琦為樞密副使,歐陽修等為諫官,“欲更天下弊事”,實行改革。范仲淹在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的支持下,綜合自己多年來的改革思想,于當年九月寫成《答手詔條陳十事》,呈給趙禎,作為他改革的基本方案。方案的內容包括考核官吏,整頓吏治;懲辦貪污,裁汰冗官;改革科舉,選拔人才;提倡農桑,減輕搖役;發(fā)展軍屯,加強國防;等等。隨后,宋朝進行了政治、經濟和軍事三方面的改革,時稱“慶歷新政”。
在政治上,范仲淹主張嚴格考核各級官吏,清除貪污犯法分子,限制特權勢力。為了整頓吏治,范仲淹審閱了全國各路的地方官政績,撤換了一批無能的官吏。當富弼看見范仲淹在職官簿上勾去了一批“監(jiān)司”(就是各路的轉運使等官吏)的名字時,心里有些不忍,他對范仲淹說:“勾去這些人的名字倒很容易,但這些人丟了官,豈不是全家人都要痛哭流涕嗎?”范仲淹當即回答說:“與其讓這些壞官危害一路之內的老百姓,叫一路人都哭,不如讓他們一家人去哭。一家哭總比一路哭好?!?/p>
在經濟上,為了挽救財政危機,范仲淹主張“勸課農?!保J為這是“富國之本”。他還主張減輕搖役“以寬民力”,不應當服差役的人,都應當讓他們好好地從事農業(yè)生產。
在軍事上,范仲淹主張軍隊要搞生產,要實行“兵在于民,且耕且戰(zhàn)”的兵農合一制度。一年內士兵三季務農,一季訓練,這樣才能節(jié)省軍費開支,增強軍隊的戰(zhàn)斗力。他認為軍事將領應當從士兵中提拔,要做到“擇將于伍”,提拔智勇之人充當統(tǒng)帥。
慶歷新政的措施侵犯到一些官僚貴族的既得利益,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宰相章得象聯(lián)合臺諫官員攻擊范仲淹、歐陽修等人是“朋黨”,說他們“欺罔擅權”“懷奸不忠”;夏竦誣陷富弼密謀廢仁宗。范仲淹、富弼被迫出朝,反對派乘機排擠擁護新政的官員。
公元1045年,杜衍、韓琦、歐陽修也先后遭貶出朝,“慶歷新政”以失敗而告終。它未能改變大宋王朝的內外交困,但卻為王安石變法吹響了前奏。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