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文一
和許多同輩人一樣,自行車陪伴了我大半生。提起自行車有說不完的話題,也有割不斷的情懷。
我出生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初開始上小學。學校在村西的一座破廟里,幾張木板,十幾條破板凳,二十多個小土孩。雖然吃不飽穿不暖,但上下學蹦蹦跳跳,無憂無慮。高小是在鄰村,雖然離家有四五里路,但那時正值“文革”,除了開批斗會,到生產隊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少坐在教室里上課,去不去管的不嚴,因此也沒有留下多少印象。
轉眼兩年過去,初中改在公社所在地的中心學校。校區(qū)轄十一二個村,要數我們村子最遠,習慣上說五六里,幾番挖渠改道,實際上要遠得多。那時候落實毛主席最高指示,學制要縮短,每天只上兩晌課。初二后半期,教學日漸正規(guī),每逢一、三、五上三晌,來回要跑幾十里路。這還不算,最難熬的是寒冬臘月,身穿打著補丁的破棉襖,踏著半尺厚的積雪,迎著凜冽的北風,凍得瑟瑟發(fā)抖。舉目遠望,茫茫原野,孤雁哀鳴,悵然若失,不免暗想,有一輛自行車該多好啊。
一晃又是兩年。因我學習優(yōu)秀,一九七一年學校和村支部推薦我上高中。高中所在地距我家有二十多里的路程,每逢周末回家一次。那時十五六歲,青春年少,風華正茂,來回一趟并未感到多么疲憊,但最愁的是每隔一兩周要背上二三十斤的口糧。俗話說一里挑筐如毛,十里挑筐如山。那時吃的是地瓜面、紅高粱,每次走到學校都是滿頭大汗,精疲力盡。奶奶看著我可憐,一次趁父母不在家,讓我騎著家里的一輛破自行車去了學校。當時父親是生產隊長,又是支部委員,需要騎車開會辦事,回來后狠狠地罵了我一頓。罵歸罵我還是偷著用,為此母親干脆上了一把大鎖。孤獨長嘆,欲哭無淚,但我暗咬牙關,無論多么艱苦也要完成學業(yè)。因為我是中農出身,不能當兵,讀書是我改變人生的唯一希望。心有所思,夜有所想,一次我做夢有了一輛嶄新的“飛鴿”,我騎著它游北京逛上海,高興得連喊帶叫,把熟睡的同學都驚醒了。
十年“文革”結束,春回大地,萬象更新,恢復高考,我有幸繼續(xù)深造。然而大學畢業(yè),我也成了大齡青年。談婚論嫁,愛人在山東工作,我在河北上班,雖是一河之隔卻相距四十多里,情深似海而聚少離多。愛人看在眼里疼在心上,狠心拿出她80元的積蓄,我們又借了40塊錢,托過去的一位老領導買了一輛“永久”牌自行車。擔心掉漆生銹,我總是擦了又擦,還在車梁上纏了一層厚厚的塑料膠布,遇到水洼泥地,都是小心翼翼地搬著過去。因為除了一張鐵床,兩床被子,這輛自行車是我們這個小家最值錢的家當。筆生百感,我曾為妻賦詩一首,“此輩難忘初愛時,余生甘苦寸心知。歸程日日催行早,別離依依躑躅遲。房租不多豈敢少,禮情雖薄莫能辭。先鋒橋望行行淚,一把辛酸萬卷詩”。
眨眼又是七八年,因為努力,我的工作有了起色,不僅解決了兩地分居,還生了一個寶貝兒子。那時春潮涌動,我所在的小縣城掀起一股“收藏”熱,一些大領導或有頭臉的人時興騎‘洋’車。這些車子都是五十年代初從外國進口的,東德的“鉆石”,波蘭的“米發(fā)”,還有日本的“僧帽”等等。據說東南西北,全國各地的這種洋車都云集到了我們這里。當時,雖然我倆的工資不高,但是省吃儉用,生活也說得過去。愛人生長在城市,家境比我優(yōu)越,因而喜歡跟風,每每看到有人騎著這種洋車走過,總是別有一番滋味上心頭,便鼓動我賣掉“永久”,再添幾百元也換一輛。恭敬不如從命,買不起大“鉆石”,我便買了一輛小“鉆石”。每逢周末,我便馱上兒子,挽著妻子,騎上锃光瓦亮的自行車去踏青賞景,采花摘果,芒鞋輕勝,春風馬蹄,好不愜意!隨著改革的大潮,長期代步的自行車換成了日本80摩托,日本摩托又換成了轎車,我這輛心愛的“鉆石”也成了永遠的藏品,至今仍放在樓下的儲藏間里。
歲月似水,逝者如斯。春盡秋來,霎時我也到了二線年齡。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幾十年操勞奔波,耗盡了心血,也透支了身體,落下了一身的毛病,高血壓、心臟病、胃潰瘍、甲亢、嚴重失眠。退下來,沒了工作壓力,少了迎來送往,有了閑暇時光,多了鍛煉機會,健康成了我的第一要務。為此我堅持天天走路,今八千明一萬,不斷加碼。半年下來,先是腳心痛,后來膝蓋也痛。到醫(yī)院拍片,請大夫診斷,打了幾次封閉才略見好轉。醫(yī)生建議我改變運動方式,為此又花2000多元錢買了一輛“美利達”旅行自行車。這種車搬攜輕便,高低適宜,無級變速,快慢隨意,我騎上它一走就是十里二十里。幾年下來,吃的多了,睡得香了,血脂低了,潰瘍好了,身體比以前強壯了許多。每天清晨,我和一群退休老友迎著初升的太陽,沐浴著和煦的春風,飛馳在寬廣的康莊大道,心中有著道不盡的喜悅,抒不盡的豪情。往事回首,感慨無限。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們這身邊的出行變化;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們這美滿的生活;沒有改革開放,更沒有我們這幸福的晚年!
2.作文二
我的老家位于安徽省亳州市下轄的農村,與河南省鹿邑縣搭界,自然很偏僻。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如今這里幾乎村村通了水泥路。走國道,上省道,最后是平坦的鄉(xiāng)間水泥路,一直通到我家門口?,F在,每次開車回老家,走在這條筆直的水泥路上,我的腦海里都會浮現十多年前回老家的一次場景:那時候的我手拉著懷孕的愛人,深一腳淺一腳地踩著鄉(xiāng)間小道。
最近,母親經常打我電話,估計是想見我了,只是老人家怕我工作忙,所以在電話里從不提讓我回家的事。想到此,我推掉手上的事務,在一個周末的上午開車往回趕。終于到家了,我把車子停穩(wěn)后,發(fā)現家門口有一群人,我走近一瞧,原來是母親正在買紅芋粉,足足兩大捆,我連忙幫著她往家搬,她說讓我?guī)б恍┳?,剩下的給弟弟妹妹留著。
放下紅芋粉后,我徑直往房子東頭走,那里是我們家原先的旱廁,作為在鄉(xiāng)下長大的孩子,旱廁的滋味我非常清楚,尤其是夏季,“蛆亂爬,蠅亂飛”一點都不夸張。甚至后來婚后帶著妻兒回老家,連上個廁所都是他們最糾結的事。不過兩年前,老家已經通上了自來水,當時因為沒有進行新村規(guī)劃,下水道沒法修建,所以“旱改水”也一直沒動工。
正走著,轉過彎,我眼前一亮,難道這就是新建的廁所嗎?打開門一看,嶄新的馬桶、洗臉盆具一應俱全,空間也很大,真不比城里的衛(wèi)生間差!我連忙拿出手機拍照,并發(fā)微信給愛人。起初,她回復一個疑問的表情,當我用語音說這是老家新建好的廁所后,她回復了一大串鼓掌的表情!
“這‘廁所革命’,這么快就到咱家了啊!”從廁所出來后,我對母親說?!翱蓻]有下水道,怎么辦?”我接著又問道?!斑@不要緊,墻外建了一個大化糞池,到時可以通過抽糞機解決。”母親說?!芭叮疀_式廁所用著習慣嗎?”我又問道?!傲晳T,習慣!難聞的氣味沒有啦!以后兒媳婦和孫子回來,再也不用為上廁所發(fā)愁啦!”母親高興地說,“看我們家用著方便,你二伯家也在建?!?/p>
每次回家,我?guī)缀醵寄芸吹嚼霞野l(fā)生的變化。農村的“廁所革命”,正在身邊進行中!
3.作文三
我家在山區(qū)農村,我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長大。
小時候,對改革開放并沒有什么概念,等到讀書開始寫作文時,開頭總是寫著“自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或者“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我的家鄉(xiāng)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碑敃r,并不知道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什么政治概念,包含著怎樣的意義。只是當時寫作文時都是這樣的開頭,千篇一律的模仿,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從那時起,我們的國家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也許,小學作文時那不經意的模仿,卻成了我與改革開放最早的接觸。然而,長大到現在,回顧這短短的幾十年的生活,給我感觸最深的卻是我家變得潔凈了,講起衛(wèi)生來了。
記得小孩子的時候,大人們忙著種田打工,就放任我們自己玩,常常弄得是滿身泥土,手腳的指甲縫里全沾滿了泥土污垢,衣服也是好幾天才換一套,整個看起來就像是個黑包公、野孩子。
記得冬天里最經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拿把凳子到戶外曬太陽,看兩個弟弟坐著抓虱子,有時也幫著弟弟,在長長厚厚的頭發(fā)里尋找虱子,捉虱子,然后一個一個捏死,偶爾還會有響聲,大有阿Q當年捉虱子時的壯舉。只是阿Q當時不懂得對付虱子,一個一個捉,我弟弟卻經常去買治虱子的藥水,拿回家洗頭,虱子紛紛掉在洗頭發(fā)的臉盆里。
生長在農村的孩子,對這一幕往事大概不會陌生。當時并不懂得人為什么會長虱子,直到長大后才知道長虱子的緣故,現在卻很少看到聽說有人還在為捉虱子而煩惱。
孩童時代,還有一件事印象很深,就是治蛔蟲。講起蛔蟲,大多令小孩子害怕。小孩子亂吃東西,吃生冷的東西,喝冷水,就常常會肚子疼,就會長蛔蟲,這時,大人們就會說“蛔蟲在咬肚子了,以后還敢不敢亂吃東西”,嚇得小孩子直哭。然后,大人們會去買來治蛔蟲的藥,大大的、像糖果一樣一粒粒的。因為是甜的,小孩子愛吃。藥見效后,蛔蟲就不鬧了,全都跑到茅坑里面。讀小學時,學校還會發(fā)這種藥,讓我們當場吃下去。有些同學,因為藥是甜的看起來像糖果,竟舍不得吃,偷偷藏起來拿回家?,F在回想起來,真是害怕。還好,現在的孩子不用再像我們那樣害怕蛔蟲了。
小時候,家里沒有自來水,吃水要走很遠的路到村里唯一的水井去挑水,因此,每家每戶都備有一個水缸,裝滿可以吃它個三五天。因為水有限,洗澡時要臨時去挑;洗衣服,就要到河里去洗了,很不方便。后來村里來了知青幫助修建了水塔,從山上引水下來吃,自來水通到每家每戶,現在用起來非常方便,再也不用為挑水而苦惱了,我家的水桶因為長久沒用都生銹了。
從小生長在農村,沒有新鮮事物的沖擊,對一些事物往往是習以為常,并不覺得有怎樣不對。比如,農村里門前屋后常常布滿茅坑,豬圈家畜也常常挨著房子建在一起,家畜糞便往往不經處理就直接流經池塘,夏天一到,蚊蠅滿天飛,惡臭彌漫著整個周圍,撓得人不得安寧。
后來,我讀書到了縣城,并考上大學,接觸到外面世界的變化,感觸很大。城市里街道干凈整潔,人們愛護環(huán)境,講究衛(wèi)生,而一想到家里,眉頭就皺了起來。所以,每次放假回家,我都會跟家人講述外面的世界,告訴家人要講究衛(wèi)生,哪些不衛(wèi)生,哪里要怎么做,并充分發(fā)揮了一回書生意氣,對家里里外外都作了一番徹底改造的設想??墒?,由于家里還供著我讀書,負擔大,這些設想也只能終究成了夢想。
等到我,大學畢業(yè)參加了工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正如火如荼。有一次,當我回家洗澡時,再一次飽受房間里陰暗潮濕既窄又黑蚊子多空氣臭的痛苦,我向我爸提出了改造衛(wèi)生間的建議,把屋后面的雜物間改造成衛(wèi)生間,這樣,比較寬敞也比較衛(wèi)生。沒想到,不久政府出資為村民改造衛(wèi)生間,我的想法變成了現實,原本簡陋的衛(wèi)生間,竟然變成了寬敞明亮的衛(wèi)生間,并且里面配備了沖水馬桶、熱水器、排氣扇等,洗澡時再也不用忍受蚊蟲的叮咬了。
其實,我常年在外工作,只是偶爾回家,改造衛(wèi)生間的想法,只是想讓父母親更講衛(wèi)生些,用得更方便些、舒服些。沒想政府出資改建了,父母也轉變觀念,積極配合政府工作,他們也能夠很快地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變化,真是值得慶幸的一件事。
隨著我家養(yǎng)豬越來越多,糞便排放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直接排到池塘,既污染了池塘,又污染了空氣。于是,我爸就把糞便收集起來,曬干后作為小麥的有機肥施用,減少了糞便的排放與污染;后來,我爸聽說牲畜的糞便可以用來制造沼氣,便托人打聽建造事宜,國家對農村建造沼氣池給予補貼,我家的沼氣池也順利建了起來,既滿足了我家用電用氣需要,又減少了污染,環(huán)保又衛(wèi)生。
如今,我家的日子好過了,家人們也都講起了衛(wèi)生,既講究個人的衛(wèi)生,又關注環(huán)境保護問題,以自己的行動一步步改造了生活改善著家鄉(xiāng),創(chuàng)造著一個干凈整潔衛(wèi)生的和諧家園。
農村衛(wèi)生環(huán)境的改善、變遷大抵能反映著社會的變化、時代的發(fā)展,這就是改革開放40年帶給我們的驚喜。
4.作文四
每到陽春三月,田野泛青的季節(jié),我喜歡迎著夕陽的余暉去涇陽縣城的南北阡陌間散步。游走的腳步踏著松軟的泥土,踏實:目光眺望著遠處的田野,心里充滿希望。40年前,也就是在我20歲之前,每當看到迎風起浪的麥田,就一天一天憧憬著麥黃的愿景。想象那一幅景象的時候,一股濃郁的麥香撲鼻而來,隨即粗大的喉結不停地上下滑動……
我是隴南大山之子,貧苦農民的后代。從幼年到少年直至青年,始終伴隨我并像夢魘一樣纏繞我的只有一個字:餓。在我青少年成長記憶中似乎從來沒有吃飽過肚子。尤其是在青黃不接的三四月間,家里裝面的木柜子基本是底朝天。而這個季節(jié)也是農忙時節(jié),父母每天下地干活,天黑收工后又累又餓,但是不能急于回家,因為他們知道,回家也是不可能有飯吃,婆還指望他們回家時竹籠里那把野菜下鍋呢。好在這個季節(jié)正是山里各種野菜成長季,地下冒出來的婆婆丁,羊角菜(蕨菜),苦苣菜,樹上綻開來的烏龍頭,五撮巔(刺五加)等等,不一而足。每天收工后,父母擦天黑盡可能多地揪一些野菜回家,洗洗下到婆早已煮沸的一大鐵鍋開水里。野菜鮮嫩,水開便熟。婆明知道面柜里已經沒有面了,但每次野菜煮到咕嚕咕嚕響的時候她都煞有介事地拿刷子從柜底柜角柜縫子里掃出一把面撒到鍋里(那時候點的是煤油燈,誰也看不清究竟有沒有面),攪動攪動,讓孫子們先給各自的碗盛。說我們正是長身體的時候要吃飽。其次才是讓父母盛,說他們整天干活,又苦又累。輪到婆自己盛的時候已經是清湯寡水了。卻說:我在家不出力,不餓。其實我們心里最清楚,她肚子再餓只要看著兒孫們吃飽,心也就飽了。那時候,我暗暗發(fā)誓:等到我有能力掙到錢了一要給奶奶買點心吃(在我童年的印象中點心是最昂貴最好吃的美食,因為母親常常把吃饃饃細嚼慢咽的兒女嗔怪像吃點心,意為舍不得大口吃)。
20歲以后第一頓吃飽飯是1976年的冬季。當時我們新兵在天水火車站集結,準備晚上乘火車向東北進發(fā)。晚飯有米飯,花卷,還有炒菜等。從禮縣武裝部換裝走之前給我們每個人發(fā)了一個洋瓷碗(其實現在想起來能當洗臉盆用了),當一筐筐白生生的米飯和一盆盆熱乎乎的炒菜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一群新兵蛋子像餓狼樸食一樣圍攏上去,拼命往各自的碗里盛飯。鄙人給碗里盛了滿滿一碗米飯,米飯上面又扣了一些菜,整個一個洋瓷碗磊得像老家的圓頂山。這還沒完,順手又捏了兩個花卷,蹲在墻角狼吞虎咽咥光了。
現在想起來,我們這批新兵很幸運,乘坐的不是悶罐車,而是綠皮列車。清晰地記得我們在三天三夜的旅途中,列車的廣播中不斷播放中國目前面臨的嚴峻形勢。這一年先后有周恩來、朱德、毛澤東三位黨和國家領導人逝世,又發(fā)生了唐山大地震。到了新兵連,又趕上粉碎“四人幫”大游行。不久,接到家書,說冬天不再沒黑沒明地修梯田了。翌年,收到的家書說,國家給貧困地區(qū)吃返銷糧,能填飽肚子了。再往后,家書告知,容許自留地種菜,家庭可以養(yǎng)豬養(yǎng)雞養(yǎng)羊。此后,好消息接連不斷。80年代初我第一次探家,親眼驗證了家書中所描述的喜人景象??墒?,我可親可敬的奶奶不在了。這次回家,我在北京轉車時特意在王府井買了幾大盒點心,準備讓奶奶飽餐一頓人間最好吃的美食呢。家里人怕我著急上火,也是為省錢,發(fā)電報只寫了6個字:婆病重,快回家。當晚,我在奶奶的墳墓前擺了三個點心,上香燒紙,心里默默說:婆,現在有面攪野菜了,你老人家卻走了!嗚呼!
十多年后,我在涇陽成家立業(yè)生子,每當我看到兒子吃飯的時候,心里嘀咕:現在的娃多幸福,有白蒸饃吃了。
二十多年后,每當我請孫子吃肯德基的時候,心里又嘀咕:現在的娃多嬌貴,白蒸饃都吃膩了,改吃漢堡了。
然而,每年陽春三月,春暖花開,草木葳蕤之際,我總是披著夕陽的霞光在郊外眺望蔥蘢的麥田,也忘不了順手采一把野菜回家。不是沒菜吃,亦非嘴饞,其實就是一種情結。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