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說隋朝很富,相關的論據(jù)不少,一般都是說糧食很多,那么隋朝的國庫里到底有多少錢呢? 下面知秀網(wǎng)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毜慕榻B,一起來看看吧!
隋朝的賦稅制度
隋朝的租調役制度。隋朝繼承了北魏、北周以來的租調政策,并且廢除周宣帝施行的“每人一錢”的“入市之稅”。隋朝的“租調役”制在開皇三年(583年)成形,主要內容為:
1、苛稅對象為21至59歲的丁男及其妻,稱為一床。
2、租:粟3石或米3石,北方交粟,南方交米。
3、調:桑蠶區(qū)繳納綾、絹、絁(shi)共2丈、綿3兩;產(chǎn)麻區(qū)繳納布2.5丈、麻3斤。原文說:“輸綾、絹、絁(shi)各兩丈”,就是總共的意思,否則無法跟后面的麻布對等。
注:隋朝的“租調役”在唐朝變成“租庸調”制,差別就是允許百姓不服徭役,可以用絹抵,每天3尺絹,20天就是6丈絹,隋朝一般不允許,除非年滿50歲。
隋朝的土地制度:男子成年后,授予80畝口分田(死后還給政府)、20畝永業(yè)田,作為家庭的生產(chǎn)資料。
義倉也是一種稅:隋朝初年,“義倉”只是官方倡導建立的救災公共儲備庫,百姓自愿性地將糧食放到義倉,碰到災年可以得到救助,是互助性質的糧倉。當然大家都懂,誰會愿意把糧食送給官府打理,百姓慢慢就沒了積極性,自己保存不是更好?開皇15年(595年),隋文帝下令將義倉糧食集中交到州城和縣城中,從此義倉成為一種新的官倉。相當于隋朝收了一波百姓的智商稅,本來還是百姓的,結果變成國家的糧食。另外政府還下令,百姓必須按戶口等級將糧食交到義倉:“上戶1石、中戶7斗、下戶4斗?!?/p>
人口結構:以大業(yè)五年(609年)的人口為基準,戶數(shù)為891萬,人口4602萬,戶均人口5.2人。按南北劃分,北方人口占71%,南方29%,分布如下:
隋朝沒有工商稅。筆者之前寫過歷代的鹽稅、茶稅、酒稅和商稅,隋朝統(tǒng)統(tǒng)沒有,是中國唯一沒有工商雜稅的朝代,可以說是中國經(jīng)濟最自由的時代。隋煬帝就算大興土木,把國庫掏空,也沒想過搞專賣、收商稅,也可能沒來得及做。
推算隋朝的財政收入
想要推算隋朝的財政收入,必須知道2個關鍵數(shù)據(jù):1)種桑的丁口有多少?2)種麻的丁口有多少?從現(xiàn)有史料看,暫時沒有如此細致的數(shù)據(jù),不妨以距離人口數(shù)量接近的開元盛世(恰好有數(shù)據(jù))作為參考系,可以得到想要的數(shù)據(jù)。
天寶14年(755年)的總人口約5290萬,891萬戶,戶均人口5.9人,課稅丁口約828萬,課稅人口占比約15.5%??梢酝瞥觯繎羝骄话?.9丁納稅,原因是“免稅戶”的存在。不考慮隋朝的免稅戶,假定每戶1丁“租調役”。
先看唐朝種桑戶、種麻戶的結構,《通典·賦稅下》記載:“按天寶中天下計帳,戶約有八百九十余萬。。。課丁八百二十余萬。。。其庸調租,出絲綿郡縣計三百七十余萬丁。。。出布郡縣計四百五十余萬丁。”可以看出,唐朝交納絹帛的丁口比例為45%,交納麻布的比例為55%。
隋朝“課丁”結構:401萬戶納絹、490萬戶交布。隋朝和唐朝前期在制度、經(jīng)濟、人口都有極強的相似性,地方特產(chǎn)也類似,因此推算出隋朝大業(yè)5年(609年)的891萬戶,大約401萬戶交納絹帛、490萬戶交納麻布,具體如下:
隋朝糧稅接近3300萬石。根據(jù)隋朝的“租調”和“課丁”數(shù)據(jù),可以算出隋朝政府最大的兩筆稅收為:1、糧食3297萬石,其中稅糧2673萬石,義倉624萬石;2、絹帛401萬匹、麻布613萬端。當然古代不可能所有百姓都只交糧和絹,肯定也有用錢納稅的情況,可惜找不到隋朝的物價數(shù)據(jù),無法推算。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