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了解:古代皇帝和大臣的讀者,下面知秀網(wǎng)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xì)介紹,接著往下看吧~古代皇帝賜死大臣的時候,如果他們不想死怎么辦?
我們現(xiàn)在經(jīng)常能夠看到一些古裝電視劇,里面的皇帝說一不二同時恩威難測,往往很多當(dāng)官的被賜死后都不敢有任何的怨言,默默的選擇接受這一切。但是任何動物天生的本能就是畏懼死亡,難道就真的沒有人不想死嗎?那些不想死的人,皇帝會直接殺死他們嗎?答案可能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樣,這個世界上有比死亡更加可怕的事情,而且還不止一樣。一起了解一下光陰長河中,那些“君要臣死,臣拒絕赴死”的人,聽聽他們的故事。
漢朝有很多知名的外戚,其中一個叫薄昭,是漢文帝的親舅舅,當(dāng)年漢文帝能夠當(dāng)上皇帝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薄昭冒著生命危險去長安了解情況。所以漢文帝實際上對薄昭非常照顧,給他封了侯還給了他兵權(quán)。但是這個人不僅僅是驕奢淫逸,而且到處安插親信,想要效仿呂氏干涉朝政,這讓漢文帝很惱火。
在一次當(dāng)眾殺害朝廷使者之后,漢文帝決心要殺他,但是還是念情面的,勸他回家自殺。這個薄昭比較怕死,回家后沒有自殺,一直躲在家中,漢文帝又是強(qiáng)調(diào)以孝治國,不好直接動手。為了逼死薄昭,漢文帝輪番派出官員,直接去薄昭家里,也不干其他的,全部去哭喪,給薄昭哭喪。以丞相為首的文武百官,輪流去薄昭家里哭喪,日夜不停。最終薄昭實在頂不住了,在家里自殺了,這喪總算是發(fā)了出去。漢文帝算是比較“仁慈”的,只是給薄昭心理壓力。
三國時期的孫權(quán)和曹操也從漢文帝手上學(xué)到了這招,一個逼死了大都督陸遜,一個逼死了手下第一謀臣荀彧。陸遜在史書上的記載是病死的,但是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在他病死之前發(fā)生了什么。孫權(quán)的哥哥孫策在占領(lǐng)江東的過程中,對陸遜家族比較殘忍,殺了很多人,后來夷陵之戰(zhàn)孫權(quán)又不得不啟用陸遜,連女兒都嫁給了陸遜,但是始終擔(dān)心陸遜報復(fù)。
為了消除陸遜這個隱患,孫權(quán)派大臣輪番前往前者的駐地,這次不是哭喪,是去“罵”他,指責(zé)陸遜。跟薄昭一樣,陸遜也沒能頂住這種持續(xù)不斷地羞辱,都是體面人,不久就死了,這肯定不是自然死亡。荀彧的情況簡單點,曹操只是給他送了一個空食盒,暗示了他一次,前者就選擇了自殺,臉皮還是太薄。只不過荀彧自己也清楚,曹操為了封王要殺他,他厚著臉皮也是難逃一死,也就不用再多加一些流程。三國距離漢朝畢竟是近,曹操和孫權(quán)肯定都是看過漢文帝殺薄昭的故事,學(xué)到了精髓。
漢文帝以及他的這些“徒子徒孫”都算是比較文明的人,在面對一些不那么想死的臣子,做事還是留了一線。漢文帝的兒子漢景帝就沒那么好的脾氣了,這位就是文景之治的“景”。漢景帝的時候發(fā)生了七國之亂,在整個平定諸王叛亂的過程中,周亞夫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過叛亂平息之后,周亞夫這個人有點開始“飄”起來,讓漢景帝很不高興。
這個時候漢景帝就對周亞夫動了殺心,趁周亞夫給自己買盔甲的時候,派人誣告他謀反。周亞夫的脾氣也很暴躁,堅決不承認(rèn)自己謀反,并且拒不認(rèn)錯,更別說自殺了。漢景帝也不客氣,直接把堂堂丞相關(guān)進(jìn)了大牢,對他開始用刑,各種酷刑輪番上場。到最后,這位勇猛無敵在七國之亂中眉頭都沒皺一下的大將軍,硬是撐不住,開始絕食。絕食的原因很簡單,他受不了了,這個時候一心求死。
不得不說,漢景帝這個人確實很不厚道,當(dāng)年做太子的時候就砸死了吳王的兒子,直接為后面的七國之亂埋下伏筆?,F(xiàn)在又對七國之亂絕對的功臣下次狠手,這一點跟他父親完全不一樣,文帝還是比較文明的。
很多人不了解古代的刑罰,這個東西其實不了解是一件好事,因為有些刑罰你看了真的會生理不適。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莫言,有一本著名的小說叫《檀香刑》,里面列舉了六種刑罰,光看文字已經(jīng)是毛骨悚然,可想那些親身經(jīng)歷的人有多痛苦。即便是周亞夫這種身經(jīng)百戰(zhàn),見慣了生死的猛將,也撐不了幾天。
當(dāng)然,還有一種比酷刑更加折磨人的方式,那就是拿家人做威脅。二戰(zhàn)的時候,德國有一位著名的元帥,叫隆美爾,綽號沙漠之狐。很多人應(yīng)該聽過他的名字,他就是服毒自殺的,而服毒的原因就是希特勒要他死。
當(dāng)時隆美爾被懷疑和刺殺希特勒的案件有關(guān)系,希特勒希望這位元帥能夠體面的死,直接派了一隊“蓋世太?!比ニ依铩C鞔_的告訴隆美爾,他自殺后名譽和家人都不會受損,如果他拒絕自殺,將移送他到軍事法庭,不僅僅是名譽受損,他家人的安全也得不到任何的保證。在這種威脅下,隆美爾沒有選擇的余地,最后服毒自盡。
當(dāng)事人雙方權(quán)力不對等的時候,賜死是沒有辦法拒絕的,拒絕的代價是比死亡更加可怕的結(jié)局。所以古代才總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不是他們有多忠誠,也不是他們不怕死,而是沒有第二個選擇,他們只能接受。否則結(jié)局就是薄昭、周亞夫這樣,死了還不體面。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