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忱,即唐宣宗,初名李怡,唐憲宗李純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異母弟,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在位共12年。下面知秀網(wǎng)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會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死,李忱為宦官馬元贄等擁立,登基為帝。在位期間,整頓吏治,并限制宗室和宦官,將死于甘露之變中除鄭注、李訓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他為人明察沉斷,從諫如流,且能恭謹節(jié)儉,使局勢稍安,是晚唐皇帝中聲譽較高的一位。大中十三年(859年),李忱因服長生藥中毒,于大明宮駕崩,享年五十歲,廟號宣宗,葬于貞陵。
主要成就——政治成就
李忱努力仿效唐太宗,以“至亂未嘗不任不肖,至治未嘗不任忠賢”為座右銘。他將《貞觀政要》書于屏風之上,每每正色拱手拜讀。他處理天下事務,明察果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jié)儉,惠愛民物,故其大中年間所施之政,直到唐亡,仍受到人們的稱頌,時稱為“小太宗”。
加強皇權
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先是用極短的時間將唐武宗時重臣李德裕清除出廟堂,這樣的雷霆手段甚至使李德裕的政敵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之后,李忱大加起用重視科舉出身的牛黨成員(李忱本人極其重視科舉),結束了長達半個世紀的“牛李黨爭”。
武宗在位時曾經(jīng)在全國范圍內大舉滅佛,李忱在位時,糾正武宗時期矯枉過正的滅佛弊端,使其得到了適當?shù)幕謴汀K誀奚畩Z取寺院經(jīng)濟之利,爭取信仰佛教的朝臣以及廣大民眾的支持,從而建立他的政治基礎,對加強皇權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厚實的政治基礎,使他得以用自己的意志,來刷新政治。
李忱任用宰相,皆由自己親自選定。一次,李忱命蕭鄴為相,遣樞密使詢問是否留其史職,李忱懼有朋黨,遽換崔慎由為相。
重視人才
李忱即位后,決定宰相的人選,首先想到的是白居易,但下詔時,白居易已去世八個月。于是,李忱寫下《吊白居易》,深表懷念之情。
對比之下,李忱對缺乏才能的皇親國戚卻不徇私情。其舅鄭光為節(jié)度使,李忱與鄭光討論為政之道;鄭光應對鄙淺,李忱不悅,鄭光終不復任民官。
兵部侍郎蔣伸曾向李忱上言,認為官位易得,其中多有心存僥幸的人,可能止卵。李忱對其言論倍加稱嘆,并再三留住他,說:“別的時間就不再能單獨與你談論政事了?!辈痪煤螅畛谰桶菔Y伸為相。
整肅吏治
李忱即位后,鑒于前朝晉升高官太濫的弊端,他對高官的人數(shù)予以嚴格控制。官員各以品級授服色,自唐高宗上元年間以后規(guī)定,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緋,五品服淺緋,六品服深綠,七品服淺綠,八品服綠,九品服深青,流外官及庶人服黃。時以紫、緋為高官,所謂的賜紫賜緋即為升高官。李忱極為珍惜紫、緋,侍從官常備紫、緋二色服相隨,但有時半年未賞出一件。他授官爵的原則是,不到規(guī)定時間的不授,沒有政績的不授,換言之,也就是不以個人好感相授,不以親近相授。
李忱最重視的是地方最高長官刺史,他認為整個帝國由各個地方所拼而成,這些父母官的政績,直接關系到民心向背。他規(guī)定刺史人選被確定后,不準直接去上任,必須到京師來接受他的當面考察,以定可否。他對此的解釋是:“朕以刺史多不得其人,而為害百姓,故要一一面見,詢問其如何施政,以此了解其優(yōu)劣,再確定是否可以任命?!?/p>
嚴明法度
李忱雖然寬仁愛人,但用法極嚴格。尤其對于身邊的人,李忱更是嚴禁他們干預朝政。他曾說:“違犯朕的法律,即使是我的子弟,一樣不寬赦?!?/p>
《資治通鑒》及《唐語林》記載了李忱用法嚴格的兩件故事:
優(yōu)人祝漢貞,以滑稽著稱,反應敏捷,能當場應景出語,且詼諧無比。李忱認為他能為自己解悶,很是寵信。有一日,祝漢貞說著說著,觸及了政事。李忱立即板了臉,說:“朕養(yǎng)著你是為了娛樂,你怎么能干預朝政呢?”從此便疏遠了他,并在其子貪贓事發(fā)后,杖死其子,將他處以流放。
還有一個樂工羅程,彈得一手好琵琶,也極得李忱寵愛。羅程倚恃寵,竟然因小事殺人,被關進大牢。樂工們?yōu)樗笄?,說他有絕藝,可為李忱游宴助興,要求赦免他??衫畛绤s說:“你們憐惜的是他的才藝,而我憐惜的是祖宗的法度啊。”下令杖殺羅程。
從善如流
善于納諫,是李忱有別于唐朝晚期其他君主的一個重要特征。他曾想到唐玄宗所修的華清宮去放松一下,諫官紛紛上諫,諫得極為激烈,他便取消了行程。
李忱納諫的程度,僅次于唐太宗,不論是諫官論事,還是門下省的封駁(將君主不合適的詔令退回),他大多能夠順從。此外,他十分尊重大臣的奏議,每每得了大臣的奏議,必洗手焚香再閱讀。
唐太宗納諫,得了魏徵;李忱納諫,得了魏征的五世孫魏謨。魏謨是唐文宗讀《貞觀政要》后,思慕魏徵,而在魏征后裔中找來的。魏謨入仕后,再現(xiàn)了魏徵直言極諫之風。李忱登位后,遂拜魏謨?yōu)樵紫唷F渌紫噙M諫,唯恐君主不快,都委婉而諫,獨他開門見山,無所忌諱。李忱常嘆:“魏謨有他祖輩(魏徵)的風范,朕心極重他?!?/p>
智術治國
李忱臨朝,對待群臣如待賓客,從未有倦容。宰相奏事,他威嚴不可仰視。奏畢,他臉上放出微笑,讓群臣閑語,或問里坊瑣事,或談宮中游宴,無所不至。經(jīng)一刻時辰,復嚴肅地告誡群臣:“卿等好自為之,朕常擔心卿等負朕,日后難以相見!”說罷,起身回宮。大中年間最得圣眷的宰相令狐綯就曾說過:“我秉政十年,皇上對我非常信任,但是在延英殿奏事時,沒有一次不是汗流浹背。”但是李忱極度禮遇大臣,施之以情待之以禮,非常的恭敬,如此一來,恩威并重,以威權駕馭大臣,被稱之為智術治國。
李忱還極度平易近人,宮中一些低下的雜役,只要李忱見過一面就能記住對方的長相和名字以及所負責的工作,從來沒有弄錯過,這些宮人如果生病,李忱還會派御醫(yī)去為其診治,甚至還會親自前往探視病情和賞賜物品,這在歷代君王中可以說是極其罕見的。
李忱不但記性好,且心極細。度支部門上報污損的布帛,奏表中將“漬”誤寫成了“清”,主管官以為李忱不會注意,胡亂報了上去。豈知李忱一眼看破,處罰了與此事相關者。
經(jīng)常外出游獵的李忱,其實真正的目的是為了深入民間、了解民情,并且實地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績。但是天下之大,李忱不可能全部走遍,為此他特意想了個辦法,秘令翰林學士韋澳將天下各州的風土人情以及民生利弊編為一冊,專門供他閱覽。李忱將其命名為《處分語》,此事除了韋澳之外無人知曉。不久,鄧州刺史薛弘宗入朝奏事,下殿后忍不住對韋澳說:“皇上對本州事務了解和熟悉的程度真是令人驚嘆啊!”韋澳詢問后,得知李忱掌握的資料正是出自《處分語》。
為解決宦官問題,他以論詩為名,召韋澳入內,屏退左右侍從,問:“近日外面輿論,對宦官的權勢有何說法?” 韋澳答道:“陛下威斷,宦官已大有收斂?!北M管大動作無法實施,但李忱還是盡力抑制了宦官?;鹿賰葓@使李敬實氣焰囂張,遇到宰相鄭朗不下馬,李忱立即剝了李敬實的官服,配給南衙當賤役。他又規(guī)定,凡是節(jié)度使有罪,監(jiān)軍(由宦官充任)連坐。
按舊例:每次罷免左護軍時,繼任者從右軍挑選;罷免右護軍時,則從左軍挑選;以此來防微杜漸。李忱在位時,以法馭下,每次罷免左、右護軍,常從本軍中挑選繼任者,眾人都無法窺測他的想法。
李忱在位時,宦官問題雖未能全盤解決,但也有一定的成效,且他對吏治的整頓,亦贏得了民眾的頌揚。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