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220年12月11日—266年2月8日)是三國時期割據(jù)政權(quán)之一,后世史家多稱曹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zhàn)中,勢力逐漸增強,并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chǔ)。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魏王”。延康元年(220年),曹丕建立魏國定都洛陽。
在《三國志》中記載曹丕的后人中封王的兒子有9人,其他未封王便早夭者人數(shù)不詳。分別是魏明帝曹叡,贊哀王曹協(xié),北海悼王曹蕤,東武陽懷王曹鑒,東海定王曹霖,元城哀王曹禮,邯鄲懷王曹邕,廣平哀王曹儼,清河悼王曹貢。
曹霖出生的時間不詳,生母是仇昭儀。出身并不是太高,是曹丕九個兒子里面活到最后的。黃初三年(222年)曹霖被立為河?xùn)|王。黃初六年(225年),曹霖改封于館陶縣。據(jù)史書記載曹霖非常的粗暴,性格非常的差,自己家里的卑妾都遭受了他的殘害。黃初七年(226年),曹霖之父曹丕去世,帝位由曹霖之兄曹叡繼承,曹叡繼位之后在位期間指揮曹真、司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吳、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鮮卑,攻滅公孫淵,設(shè)置律博士制度,重視獄訟審理,與尚書陳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編纂史上的重大進步。魏明帝在軍事,政治和文化方面都頗有建樹。也因為曹丕遺愿的緣故對曹霖十分的寵愛,甚至已經(jīng)超過了其他的曹氏宗親諸侯。
太和五年(231年)八月,曹叡下詔讓諸王和宗室的公侯每人帶嫡子一人入京覲見,曹霖應(yīng)當(dāng)在入京覲見之列。太和六年(232年),曹霖改封東海王。正始二年(241年),曹霖之子曹髦出生,他自幼聰明好學(xué),才慧早成。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掃墓,起兵政變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軍權(quán)政權(quán)落入司馬氏手中。之后曹爽倒臺,政權(quán)落入司馬氏手中。嘉平六年(254年),中書令李豐和光祿大夫張緝圖謀廢掉司馬師,改立夏侯玄為大將軍。司馬師平定叛亂后,將曹芳廢為齊王,擁戴高貴鄉(xiāng)公曹髦繼位。年號正元。曹髦文才武略,崇拜少康,不滿司馬氏專權(quán)秉政,這種不滿直接演變成刀兵相向,打算率領(lǐng)宮仆消滅司馬昭,最后被司馬昭的黨羽賈充殺死。
嘉平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251年2月5日),曹霖去世,謚號為“定”,東海王的爵位由其子曹啟繼承。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