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秀網(wǎng)小編為大家?guī)聿懿俸驮S攸,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許攸作為官渡之戰(zhàn)取勝的關(guān)鍵人物,許攸的功勞那么大,曹操最后為什么還要殺他?
許攸,原來是袁紹帳下的謀士,官渡之戰(zhàn)時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許攸非常不滿,因此背棄袁紹投了曹操,并為曹操設(shè)下偷襲袁紹軍屯糧之所烏巢的計策,袁紹因此而大敗于官渡。后來,許攸隨曹操平定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屢屢口出狂言,終因觸怒曹操而被殺。
從許攸個人來說,他拋棄袁紹而投奔曹操,這本身也沒有什么錯。過去有一句話:君不正,臣投外國;父不賢,子奔他鄉(xiāng)。
但是站在一個集團的主公袁紹(或者曹操)的角度看,許攸的做法,無疑就是叛逆。叛逆者,自古就沒有什么好下場。
假如站在公眾的立場上看,許攸其人的人品顯然不正。家人犯法,不管你是生活在什么時代,哪個陣營,被抓捕處理,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然而,許攸因此便不滿袁紹。很顯然,許攸無論是在性格方面,還是在為人處世方面,都是有致命缺陷的。
至少可以說,他自私自利,大大高估了自己的地位,認為憑他的身份、地位,就應(yīng)該當(dāng)個法外之人,不管家人做了什么,袁紹當(dāng)局也不應(yīng)該抓捕他的家人。這種人,如果說他是個好人,我們的確抬高了他的身價。當(dāng)然,這只是許攸在曹操陣營最終被殺的眾多原因之一。
果然,官渡之戰(zhàn)以后,許攸自以為有功于曹操,便在曹營中非常張狂,誰都看不上,經(jīng)常出言不遜。因為是曹操的發(fā)小,曹操表面上也沒和他計較。至于心里是否在意,這就無從知曉了。
當(dāng)然,對于許攸被殺的經(jīng)過,一直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出自于小說,一種說法出自于歷史。
在小說《三國演義》里,許攸是被曹操手下大將許褚所殺。
一日,許褚走馬入東門,正迎許攸,飲喚褚曰:“汝等無我,安能出入此門乎?”褚怒曰:“吾等千主萬死,身冒血戰(zhàn),奪得城池,汝安敢夸口!”攸罵曰:“汝等皆匹夫耳,何足道哉!”褚大怒,拔劍殺攸,提頭來見曹操,說“許攸如此無禮,某殺之矣?!辈僭唬?“子遠與吾舊交,故相戲耳,何故殺之!”深責(zé)許褚,令厚葬許攸。
許褚一時不高興殺了許攸,這顯然不可能是真的。我們了解,許攸是曹操的兒時伙伴,又是官渡之戰(zhàn)能夠取勝的關(guān)鍵人物。官渡之戰(zhàn)以后,許攸的身價在曹操陣營那是相當(dāng)高的。曹操對許攸也是相當(dāng)客氣。
許褚只是曹操手下的一個大將,假如沒有曹操默許,或者沒有曹操私下暗示,借許褚十個膽子,他也不敢殺許攸。
在正史上,許攸并不是被許褚所殺,而是讓曹操殺的。事情經(jīng)過是這樣的。
許攸自恃功高,屢次輕慢曹操。許攸不管有多少人在場,也不管是什么時候、什么場合,總是直呼曹操的小名“阿瞞”。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攻破鄴城,占領(lǐng)冀州,曹操非常高興。許攸說:“阿瞞,沒有我,你根本就得不到冀州?!?/p>
曹操內(nèi)心非常生氣,但表面上仍然裝作很不在乎的樣子,嘻嘻哈哈地說:“你說得對啊?!?/p>
又有一次,許攸出鄴城東門,對左右說:“這家人沒有我,進不得此門?!庇腥寺牭竭@話以后,向曹操告發(fā),于是許攸被收押,最終被殺。
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種情況很多。
一個員工對公司貢獻很大,大家其實心里都清楚。假如這個員工并沒有因此驕傲自滿,他會得到大家的普遍敬重,也會贏得領(lǐng)導(dǎo)的肯定和重視。
如果一個員工居功自傲,經(jīng)常把自己的功勞掛在嘴邊,生怕別人不了解,自然會招來別人的嫉妒和領(lǐng)導(dǎo)的不高興,他的功勞慢慢就會被抹殺了。功勞既然被抹殺了,那你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普通人,只要領(lǐng)導(dǎo)稍不高興,就得首先處理你。
這在我們的思維中叫:“勝不驕,敗不餒。做人要低調(diào),做事要高調(diào)。”
許攸就是犯了這樣的錯。本來他對曹操掃滅袁紹集團立下了不世大功,這是大家都了解的事。在袁紹沒有完全滅掉的時候,曹操還得讓他繼續(xù)效力,但袁紹集團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存在了,你許攸也就失去了原有價值。
再說,曹操是個聰明人,也是個喜歡猜忌的人,事后,曹操會反復(fù)琢磨:你許攸原先在袁紹處,袁紹對你不錯,但因為你家人犯罪,被處罰,袁紹對你一時不好,你馬上就背叛了。那么,是不是將來我曹操的某些說法和做法讓你稍有一點不如意,你也得背叛我?只要細想一下,曹操就會感覺很害怕。加上許攸口無遮攔,狂妄自大,什么都敢說,任由你胡為,我曹操以后還能控制得了你許攸嗎?
我曹操是什么人?那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漢丞相,豈容你許攸每天在眾人面前詆毀我的清譽?
因此,我個人認為,許攸之死,誰都不怨,他就是自己找死。他死于自己的性格和人品缺陷上。
綜合以上因素,許攸被殺的原因就很明了了:
一是反復(fù)無常。
二是做人沒有定性。
三是無情無義。
四是自私自利。
五是恃寵而驕、狂妄自大。
從許攸被殺,我們也可以得到下面幾點啟示:
一,做人要無愧于心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許攸與冀州刺史王芬、沛國周旌等連結(jié)豪杰謀廢漢靈帝,改立合肥侯為帝,事情不濟,許攸逃亡到袁紹處,袁紹給他的職務(wù)是謀士,把他當(dāng)做謀主,可見袁紹并沒有虧待他。但許攸只因為家人犯法,便毅然背叛袁紹,這顯然不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應(yīng)該做的事。
另外,許攸一怒之下投了曹操,那他的那些家人怎么辦呢?我沒找到這方面的史料,不過想必也不會有好結(jié)果。由此可以想見,許攸是多么自私、無情無義。
二,做事要講良心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曹操及袁紹開始交戰(zhàn)。作為袁紹的謀主,許攸給袁紹出謀:“曹操兵少,而集中全力來抵抗我軍,許都由剩下的人守衛(wèi),防備一定空虛,如果派一支隊伍輕裝前進,連夜奔襲,可以攻陷許都。占領(lǐng)許都后,就奉迎天子以討伐曹操,必能捉住曹操。假如他未立刻潰散,也能使他首尾不能兼顧,疲于奔命,一定可將他擊敗?!?/p>
袁紹本就是一個好謀無斷之人,聽了許攸的主意,不同意。許攸因此很不高興。也就在這時,許攸家里有人犯法,留守鄴城的審配將他們逮捕,許攸一怒之下,就背棄了相處十六年的袁紹,轉(zhuǎn)投曹操。
在我們生活的現(xiàn)實中,這種人很多。這是一種非常自私自利的性格,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只要稍不滿意,就會走極端。這種人無論在哪里,都不可能長久。
三,說話要顧及場合
我們無論是在家庭生活中,還是在社會活動中,都要講究說話藝術(shù)。什么話該在什么場合說,什么話不該在什么場合說,這是每個人最起碼的常識,也是做人的基本。在喪葬場合,你不應(yīng)該開玩笑;在歡樂氣氛中,不應(yīng)該說喪氣話,幾乎每個人都明白。
然而,許攸作為三國時期一個高素質(zhì)人才,卻根本不管這些。我們至少可以說,這個人有點狂妄自大,違背了公序良俗。
四,擺正自己的位置
我們了解,在袁紹集團內(nèi)部,有兩個派別。一個是以許攸等人組成的河南潁川派,一個是以審配為代表的河北派。這兩個派別一直在明爭暗斗。對于許攸家人犯法,我們不排除是審配河北派為了打擊許攸潁川派的做法。但這顯然并不能成為許攸背叛袁紹的理由。如果每個人心里的信仰這么容易就可以改變,這個社會還有存在的意義嗎?一個人活著還有什么價值?
曹操的戰(zhàn)略謀士荀彧對許攸的評價是“貪而不治”,可謂一語中的。許攸貪財、貪心、貪名利,但是真正要了他命的根本原因,或許可以追溯到公元184年(中平元年)那件事。許攸伙同王芬等人謀廢漢靈帝。結(jié)果事情敗露,才不得已投奔了袁紹。袁紹在你許攸生命安全受到威脅的時候收留了你,你許攸卻可以一不如意就背叛。對你許攸的為人,曹操會怎么想?這不是很明白的事嗎?
也就是說,許攸被殺,完全是咎由自取,一點都怨不得旁人。這世界上很多事,大多都是有因果的。純粹偶然的事是不多的。按照荀彧給許攸的評價來看,許攸的貪心非常大,只要有人給他一個梯子,他就想上房;只要沒有人能夠控制他的貪欲,許攸是什么事都可能做出來,當(dāng)然也包括“貪天下”,這或許才是許攸被殺的最直接原因。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