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jiān)獄這個詞對于大家并不陌生,這是囚禁罪惡的地方。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中國最早的監(jiān)獄叫做“牢”,從夏朝開始就有了。從字面上講,牢,就是把牛關起來。
古代的牢獄并不像現在這樣具有強大的功能,可以用來勞教、監(jiān)禁犯人、拘留嫌犯。古代的刑罰制度相對較為簡單,對牢獄的要求更為單一。
夏朝時代是文明社會起源,人口少生產力低,銅鐵制工具都屬于是稀有物。連當時的帝王住的地方都只是茅草屋,根本沒有充裕的材料制作監(jiān)獄,更不要說是犯了罪的奴隸的牢房了。在奴隸社會,奴隸主并不將奴隸當作人,而是當作牲畜,將奴隸和牛、馬之類牲畜放在一起住。
為了防止奴隸逃跑,就用隨處可見的荊棘,扎成簡易的叢棘,將奴隸關在里面。
而說起荊棘這種野生植物,眾所周知,荊棘有著很強的生命力,枝條上也都是尖銳的刺。隨著時間老化后,特別是到了冬天,荊棘的尖刺會變得更硬,猶如鐵釘般銳利,輕碰就可能受傷。
將被捆住手腳的奴隸放進這樣的叢棘中,連自己的生理情況都沒辦法處理,逃跑也更加是難上加難了。因此這樣的監(jiān)獄,根本不需要人來看守。
“牢”的說法產生以后,隨著時代的變化,牢的建筑形狀也發(fā)生了變化。
從漢代開始,監(jiān)獄逐漸形成,將囚禁罪犯的場所稱為“獄”。
當時的牢獄并不是像影視劇中一樣,三面為墻,一面為柵欄,反而是,四面均用堅固的石墻堆砌,墻基入地5尺,墻身高出地面1丈4尺,厚1尺6寸,天井上面用木椽圍成柵,形成一個封閉又通風采光透氣的空間。像這樣的地方,沒有鑰匙是逃不出去的。
歷史上各個朝代的監(jiān)獄大相徑庭,這里將明代的監(jiān)獄作為舉例。
明朝的監(jiān)獄,在歷史上也是大名鼎鼎,尤其是直接由皇帝直接掌管的詔獄,里面的所有罪犯也都是由皇帝親自下詔書定罪的。
說起詔獄,除了各種各樣慘絕人寰的酷刑,最可怕的就是極為惡劣、充滿反人性特點的環(huán)境。
對于一些硬漢而言,身體上的苦痛也許還能忍耐。而詔獄設計者深諳這些心理,對于罪犯心靈上的折磨是十分精通。
在精神折磨這一方面,詔獄設計者將詔獄設計在半地下室,四面沒有窗戶,陰冷潮濕,與世隔絕,沒有人搭話,有的不過是老鼠、蟑螂之類。
人作為群居動物,幾天可能還可以忍受,但是長久地被關在這樣一個地方,對于罪犯的心靈來說是有很大的打擊的。
除此以外,詔獄墻壁的隔音效果毫無疑問肯定是很差的。罪犯在自己的牢房里時,還會一直聽到錦衣衛(wèi)動用各種刑法折磨犯人時,犯人發(fā)出的撕心裂肺的聲音。同時受到心理和生理的折磨。
詔獄,不僅環(huán)境臟亂,即使是健康的人住在這里不經歷任何事情,待不到數日也會受到重創(chuàng),要么瘋魔,要么抑郁,更別說是逃跑了。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