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錯是西漢文帝時的智囊人物,潁川人。下面知秀網(wǎng)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毜奈恼陆榻B。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wèi)國家,下安生民?!边@句話的大概意思就是天下這么大,必須要建立藩王制度,因為藩王上可以保衛(wèi)國家,下可以保護百姓。
藩王又稱蕃王,是介于皇帝與地方官員之間的統(tǒng)治者。自古以來,能稱霸一方的藩王不是戰(zhàn)功赫赫的大將就是皇親國戚,一般都是由皇帝親封。藩王們的勢力割據(jù)一方,但擁兵自重,經(jīng)常不把皇帝放在眼里,這就使得許多皇帝都打起了削藩的主義。
歷史上最有名的削藩一共有四次。漢景帝因削藩引發(fā)七國之亂,唐憲宗雖有心,但也只是曇花一現(xiàn)。而明朝的削藩目標直指朱棣,最后就是清朝的削藩,過程雖然艱難,但其結(jié)果確是可喜的。自古以來主張削藩的大臣不在少數(shù),晁錯便是其中的一位。
一、政治家晁錯
晁錯,西漢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自小就愛讀書,每天行走坐臥間書卷不離手,童年愛讀書的習慣也奠定了他以后在朝廷中的地位。漢文帝時期,晁錯被任命文太常掌故,因為他一直在學習法家思想,所以在朝廷征召研究《尚書》的時候,被太常派遣去濟南學習。
學成儒家思想后,晁錯被天子任命為太子舍人、門大夫,直到后來被升為博士。晁錯將儒家和法家的思想完美融合,主張振興經(jīng)濟,強調(diào)農(nóng)業(yè)發(fā)展,表明了糧食對于國家的重要性,同時建議減免農(nóng)民的賦稅。
因為晁錯能言善辯,察言觀色的同時還能精準地揣摩到皇帝心里,善于分析問題利弊,及時給皇帝指出錯誤,深得皇帝的喜愛,也深受太子劉啟的尊重與信任。
二、強行消藩
漢文帝前十一年,匈奴人為了擴從地盤,時不時地就來騷擾我邊境,邊境百姓苦不堪言?;实鄣弥讼⒑罅⒓窗l(fā)兵征討,晁錯上書向皇帝陳情,提出了“以蠻夷攻蠻夷”的觀點。
比較意外的是,皇帝覺得他這個點子不錯,很好,確實可以有效的抗擊外敵,但對他好一通褒獎的同時還當著滿朝文武的面賞他金銀,但卻并沒有采納他的意見。
一個建議沒被采用,晁錯又有了一個建議。他上書提出要用經(jīng)濟措施鼓勵移民,用移民的方法抵御外敵,幸而這個建議被皇帝采納。而后他又多次提出削減諸侯勢力的改革方法,但沒被皇帝采用。
漢文帝后元七年,太子劉啟即位,將晁錯提拔為內(nèi)史。有了新皇帝的撐腰,晁錯的權(quán)力越發(fā)得大了,他經(jīng)常單獨面見皇帝,討論國家大事。許是皇帝對晁錯有濾鏡的緣故,無論晁錯說什么,皇帝都對他言聽計從,可謂是要什么給什么,想什么來什么,風頭一時無兩。
皇帝由老子換成了兒子,但晁錯的思想?yún)s沒改變,景帝二年,他再次陳情,請求削減諸侯封地。因為他深受皇帝喜愛,在朝中勢力龐大,建議提出后,沒有人敢公然反對。
皇帝聽從晁錯的建議,將膠西王、趙王、楚王、吳王的所管理郡縣的權(quán)利全部收回。這一政令發(fā)布后,諸侯嘩然,紛紛上書反對,可是有什么用呢,小胳膊是擰不過大腿的。
皇帝是天子,是上天派來管理的人家的,他們不敢惹怒上天,動不了天子,就將怒火全部轉(zhuǎn)移到了晁錯這個始作俑者身上。
晁錯的父親聽到兒子這一事跡后,火急火燎地趕到晁錯家中。苦口婆心地勸了他好幾天,從個人厲害關(guān)系到國家民族大業(yè),一個沒有落下地全講了一遍,可是晁錯根本停不進去,他父親見勸解無果,嘆氣而走,回到家后,覺得遲早要出大事,就自行了結(jié)了性命。
三、被犧牲的晁錯
晁錯這一建議真的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削藩令下達以后,吳楚趙七國聯(lián)合在一起,經(jīng)過了十幾的密謀后,終于以誅殺晁錯為由聯(lián)名起兵反叛。皇帝這時有些慌了連忙著急晁錯商量對策準備出兵。
晁錯作為這場戰(zhàn)爭的始作俑者,絲毫沒有一點愧疚之心。他提出了一個用現(xiàn)在人看來比較茍的建議——他建議皇帝御駕親征去打仗,而自己則留在京城處理事務(wù)。由此看出,晁錯雖然有建功立業(yè)平定天下的野心,卻沒有一點擔當。
皇帝召見曾任吳國丞相的袁盎,袁盎卻認為七國叛亂并不足為據(jù)。因為這一切的根由全部來自于晁錯,只要將晁錯殺了,恢復各國原來的封地,便可以平息這場戰(zhàn)亂?;实勐牭竭@便沉默了,經(jīng)過了多重考量,決定犧牲晁錯平息叛亂。
四、腰斬于市
雖然做出了這個決定,但皇帝的心里還是有點不舍得,不然也不至于拖了十天。由于在朝中樹敵過多,十天后,朝中數(shù)位大臣聯(lián)名上書彈劾晁錯,并提議將晁錯滿門抄斬,這么看來當初晁錯的父親還是很有先見之明的,自盡而死總比背上罵名要好得多。
皇帝終于準奏,但晁錯卻一點風聲都沒有聽到。為了能夠順利將晁錯拿下,皇帝遣人到晁錯的家中,謊稱朝中有事,此時的晁錯春風得意,哪料到自己會遭遇殺身之禍。他的車馬經(jīng)過長安東市的時候,來使宣讀圣旨,當時的晁錯還穿著朝服,就這樣被稀里糊涂地腰斬于鬧市中了。
晁錯死后,前線軍情來報,諸侯叛亂并未平息,清君側(cè)只是借口罷了?;实凵钜詾槿唬旖翟t討伐叛亂諸侯,比較有意思的是,不到三個月,那些叛亂的諸侯便全部偃旗息鼓了。
晁錯其人,顯然是一個有抱負、有理想的君子,但壞就壞在他一直在考慮自己。一個想要建功立業(yè)的人,就不應該太過于考慮自己的得失,就像讓皇帝御駕親征,而自己卻龜縮在朝中,倘使當初他自己帶兵去討伐七國,那結(jié)果后不會不一樣呢?他用來保全自己的計策,沒想到最終卻害了自己。
七國平叛后,皇帝派遣官員駐扎諸侯封國,使其不再繼續(xù)有掌握權(quán)力的機會。諸侯國失去了治理封地的權(quán)利,其中最為受益的就是皇帝了,晁錯雖然犧牲了自己的,卻也不失為一種另類的為國盡忠。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