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造反前,為什么在府里養(yǎng)了500只鵝?感興趣的讀者和知秀網(wǎng)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朱棣曾經(jīng)為了皇位不惜“造反”,其實這樣的事情在歷史上也是屢見不鮮。但朱棣的特別之處,就在于他沒有直接動手,而是在開始行動前,先在府里養(yǎng)了500只鵝。
這就多少有些讓人琢磨不透了,更何況養(yǎng)這些鵝并非朱棣本人意愿,而是一個和尚所給的建議。那么朱棣究竟為何要做出這樣反常的舉動呢?
“內(nèi)憂外慮”的朱棣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其實就他本人的才能來看,他是毫無問題可言的。他在位時也頗有一番成就,后人對他的稱呼也有諸多美譽,例如一代明君、千古一帝等等。
然而諷刺的是,這位明君的皇位卻來得并不那么“光明正大”、理所當然,甚至可以說是從自己親侄子手中“奪”來的。
說起朱棣,免不了要提到他的父親朱元璋。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能從一位毫不起眼的貧民百姓一躍升級為九五之尊,必定也是有精明和能力在身上的。
然而在他的長子朱標去世后,他卻選擇將皇位給了相比之下較為遜色的皇孫朱允炆,而不是那個有著非凡才能的兒子朱棣。
其實朱元璋這樣做也完全在情理之中。首先,朱允炆是朱標的親生骨肉,朱標去世,朱允炆完全有資格成為下一代君主。
再加上朱標是朱元璋愛妃馬皇后的兒子,所以朱元璋對朱標向來喜愛?;诖?,朱元璋傳位給朱允炆,也就不足為奇了。
而朱允炆一經(jīng)即位,就開始了浩浩蕩蕩的“削藩”政策。朱棣作為藩王,在這個時候其實是經(jīng)受著嚴重威脅的。再加上朱棣原本就對朱元璋立朱允炆為帝的做法有所不滿,自己無論從何種角度來看,都不輸自己這位侄子,所以他難免“心有不忿”。
再者,朱允炆向來仁善,朱元璋原本也正是看中了他的仁慈,希望他能夠成為一代賢良君主。然而對于做皇帝而言,朱允炆還是少了些君主該有的果斷和氣魄,朱棣看到了這一點,與此同時他又處于那樣一種被逼無奈的情況之下,為了“明哲保身”,他只能決定奮起反抗。
“功不可沒”的500只鵝
其實在朱棣造反之前,他多多少少有些“舉棋不定”。后來機緣巧合下,一個人出現(xiàn)在了朱棣眼前說了一番話,這番話讓朱棣下定決心。而這個人就是姚廣孝。
前面提到朱允炆為人寬厚良善,所以在施行削藩政策時,他并沒有“殺伐果斷”。對于朱棣這個叔父,朱允炆也不敢直接處置。所以其實那個時候的朱棣擁有充足的時間來思考如何自保。
朱棣是何等精明的人物,他明白自己所擁有的士卒遠遠不夠,于是他想要招兵買馬,并加強操練。但考慮到這樣的舉動未免太過于聲勢浩大,倘若被人識破,可不是鬧著玩的。一時間朱棣無計可施,而就在此時,姚廣孝出場了。
姚廣孝是位僧人,年少出家,但不甘于整日誦經(jīng),他也醉心于研究學問。后來被朱元璋看中,成為了朱棣的謀士,甚至后來參與編撰《永樂大典》。此人頗具智慧,看到朱棣為此愁煞不已,他大膽提出讓朱棣買500只鵝。
為了作戰(zhàn)掩人耳目而購買500只鵝,這聽上去多少有些“荒謬”,朱棣其實也對此深感懷疑。饒是如此,除此之外也別無他法,于是朱棣還是照做了。偌大的府邸突然多了500只鵝,并且被朱棣養(yǎng)在了后院。
這些鵝整日叫喊,外人根本無法得知府邸內(nèi)部在進行何種活動,這也為朱棣施行計劃提供了“屏障”。于是在這樣的遮掩下,朱棣開始操練士卒、開挖地道。
士兵需要糧食,朱棣就以要為鵝購買糧草為名,“光明正大”囤積糧食,以備后用。這樣的行動因為很好的掩飾,沒有得到絲毫的泄露。
除此之外,為了防止朱允炆起疑,姚廣孝甚至還建議朱棣假意去“賣鵝”。然而這一出“醉翁之意不在酒”還真十分奏效,朱棣成功“掩人耳目”。
不過也許是“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朱棣密謀起兵的消息終究還是不脛而走,朝廷也下令處置他。不過朱允炆顯然已經(jīng)錯失了最佳時機,朱棣的軍隊在那些靠鵝生存的歲月里,已經(jīng)漸趨成熟。因此朱棣發(fā)起了戰(zhàn)爭,名為“靖難”,并且持續(xù)了四年之久。
在這場戰(zhàn)爭里,姚廣孝曾在后期勸朱棣班師、調(diào)整,包括拿下京師,朱棣皆悉心采納。而朱棣最終也得以大獲全勝。朱允炆則在戰(zhàn)亂里不知所蹤。至此,朱棣終于實現(xiàn)了他的夙愿,順利登基,成為了一代君王。
朱棣成為君主后,沒有忘記當初姚廣孝給予他的建議,這些建議對于他來說彌足珍貴。所以他任命姚廣孝為要官,還賞賜給他諸多金銀財寶,甚至想為他還俗,不過這被姚廣孝拒絕了。
至于那些金銀財寶,姚廣孝則是選擇非給鄉(xiāng)族人。而在不上朝的時候,姚廣孝依然身披佛衣,畢恭畢敬地念經(jīng)誦佛。
他本人不斷受到朱棣的獎賞和厚愛,直到最后因病而安然離去,朱棣甚至為他停政懷。
總結(jié)
朱棣造反前,竟選擇聽一個和尚的話,在府里養(yǎng)500只鵝。也許在今天看來,這多少有些滑稽,不過更多的也是被姚廣孝的智慧所折服。
在當時,這樣的事情就更為“稀奇”。朱棣和姚廣孝,其實也可謂是相遇得恰如其實,用智慧成就了一番偉業(yè)。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