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族志》由唐太宗李世民令人修訂,后又被唐高宗李治、武則天修改為《姓氏錄》,他們?yōu)槭裁匆@么做呢?下面知秀網(wǎng)小編為大家?guī)硐嚓P內容,感興趣的小伙伴快來看看吧。
門閥士族起源于東漢,經(jīng)三國時期的發(fā)展,到兩晉時趨于鼎盛,南北朝所衰落,隋唐時期走向了衰亡。時間跨度長達七百余年。
門閥士族是由官僚集團組成,對時局起著主導甚至決定性的作用,大部分時期連皇權都得避讓三分,東晉甚至形成了“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魏晉南北朝時期,皇帝換了一茬又一茬,但門閥士族卻屹立不倒,可謂流水的皇帝,鐵打的門閥。
北魏末年,北方六鎮(zhèn)叛亂,在混戰(zhàn)中形成了以宇文泰為首的西魏八柱國,他們憑借強大的武力在關中打出一片天地,之后他們重用并團結漢人士族,形成了“關隴集團”這一強有力的門閥士族集團。隨后,關隴集團成為西魏、北周、隋、唐四個政權的統(tǒng)治基礎。
隋末群雄混戰(zhàn)時,楊玄感、李密與李淵之所以能振臂一呼,應者如云,正是因為他們頭上有“上柱國”之后,這頂炫目的帽子,就像討伐董卓時,袁紹憑借“四世三公”的高貴出身,一舉成為聯(lián)軍盟主一樣。可見,唐初門閥士族的影響力是巨大的。
高祖李淵建唐后,所用的宰相楊恭仁、宇文士及、封德彝、蕭瑀、陳叔達等人清一色門閥貴族,且大部分是關隴門閥貴族。當時國家初定,如果沒有門閥士族的支持,統(tǒng)治很難有穩(wěn)定下來。但這種行為無異于雙刃劍,既然依靠門閥士族穩(wěn)定統(tǒng)治,便得讓渡部分皇權作為交換。而過度讓出權力,是不利于封建統(tǒng)治的。所以,沒有一個皇帝愿意坐看門閥士族壯大。
李世民修《氏族志》,武則天訂《姓氏錄》,便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進行的??梢哉f,兩位帝王的打擊門閥士族的終極目的是一致的,只是程度不同。他們可能在意識上對促進社會進步與否,沒有明確的認識,但他們均是優(yōu)秀的帝王,對干預皇權的勢力敢于不遺余力的打擊。所以,李世民修《氏族志》,武則天訂《姓氏錄》的行為,是符合歷史發(fā)展潮流的。
因為隋朝時,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生產(chǎn)工具的進步,門閥士族對于土地,這一封建統(tǒng)治的基礎,已不再有壟斷的條件。農(nóng)民輕松可以獲得高效簡易的鐵犁與耕牛,從而實現(xiàn)深耕易耨,出產(chǎn)的糧食交夠賦稅之后,足以豐衣足食,不需要庇護于士族大家之下。隨之,政府大力施行均田制,越來越多的農(nóng)民脫離門閥成為自耕民,所以,門閥制度從的根本已經(jīng)失去,必將走向衰亡。
唐朝基本接過了隋朝的制度,還將科舉取仕這一發(fā)端于隋朝,打擊門閥士族的又一辦法發(fā)揚光大。不但如此,李世民還大力提拔漢族馬周、張亮、張行成等寒族為宰相,進一步削弱門閥士族的力量。
而修《氏族志》是也是打擊門閥士族的一項重要手段。貞觀十二年,李世民令吏部尚書高士廉等人修《氏族志》,但高士廉顯然沒有理解李世民的意圖。修成之后僅僅是四品官員的黃門侍郎崔民干,位列第一。因為博陵崔氏是山東士族大家,世代顯赫,北方“崔盧李鄭”,博陵崔氏位居第一,按傳統(tǒng)就應該這樣。這個結果令李世民火冒三丈。將高士廉一頓臭批,說:“我與山東崔盧李鄭并無仇恨,但他們已經(jīng)衰微,幾代沒有官宦,憑什么還自稱士大夫?以婚姻為名,多要財物。才疏學淺,還自高自大。我不了解世人為何看重他們。我修《氏族志》是為了推崇今朝冠冕,難道你們不看重我給你們的官爵嗎!”
李世民這番話將修《氏族志》的目的說的很清楚:不論你是關隴門閥也好,山東貴族也罷,或是寒門庶族,只有當上我的官,才是豪族。不管你們前代有多深的背景,只有團結在皇帝的周圍才能富貴!維護皇權的目的溢于言表。
但李世民所修的《氏族志》仍然比較折中,共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第一等為皇族,第二等為外戚,第三等中崔盧李鄭、王謝袁蕭等豪族不管有無當朝官職,仍名列前茅。畢竟當時門閥士族的影響仍然很深,證明李世民對士族還有所顧忌。
高宗顯慶四年,以長孫無忌為代表的關隴門閥徹底垮臺。在武則天的授意下,許敬宗與李義府上表要求重修《氏族志》。這次重修發(fā)生在一個特殊的時期,
其一:在王皇后與武則天爭奪皇后位置的過程中,長孫無忌、褚遂良等關隴貴族集團堅決反對立武則天,其中一條理由便是,王皇后出身太原王氏,豪門大族,而武氏為文水小姓,《氏族志》不敘其本望。這種婚姻的壟斷是門閥士族一直所恪守的,這種本位主義既是皇帝李治所反對的,也是武則天所厭惡的。
其二:許敬宗、李義府二人均為寒門庶族,《氏族志》也不可能有二人姓氏,二人雖在歷史中聲名不佳,但均是善于鉆營巴結的聰明人。像他們這樣的精明之人尚且無法進入帝國高層,其他富有才干而門第不高的老實人,被埋沒的絕不在少數(shù)。所以,重修《氏族志》也代表了寒門庶族的心愿。
所以,李治完成了父親未竟之志,重修《氏族志》,改名為《姓氏錄》,五品以上官員全部進入,皇后為第一等,許敬宗與李義府因是宰相名列第二等,而傳統(tǒng)的崔盧李鄭王謝等一概不論。
此舉,在官方法規(guī)上確定了以皇權為核心的統(tǒng)治。代表著門閥士族不再有生存在土壤,已經(jīng)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