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三國之一,為漢皇室后裔劉備所建立,國號為“漢”。這是今天知秀網(wǎng)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文章,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陳壽在《三國志·卷三十三·蜀書十三·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中記載:“是時,鄧芝在東,馬忠在南,平在北境,咸著名跡?!?/p>
在三國時期的蜀漢,鄧芝鎮(zhèn)守東邊,馬忠鎮(zhèn)守南邊,王平鎮(zhèn)守北邊,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也即保衛(wèi)蜀漢邊境十多年的平安,所以,這三大名將,被后人稱之為“平安三侯”。因為在鎮(zhèn)守一方上取得的成績,這三人都被蜀漢封侯。
建興十五年(公元237年),王平進封安漢侯。建興十二年(234年),鄧芝封陽武亭侯。而就馬忠來說,則被封為彭鄉(xiāng)侯。在漢末三國時期,封侯是對武將戰(zhàn)功的肯定和獎賞,也是其地位的重要體現(xiàn)。不過,對于蜀漢來說,雖然擁有“平安三侯”這三位名將,可是,因為后期人才的凋零和匱乏,終究還是無法阻擋滅亡的趨勢。
王平
王平在軍旅中長大,不會寫字,認識的字不超過十個,但是他能口述讓別人代寫書籍,都有意理。在此基礎上,王平讓人讀史、漢一系列的書籍傳記,自己在一旁聽,能知其大義,論說的時候不會失其主旨。因此,非常明顯的是,對于王平這位武將,雖然不會寫字,卻擁有一個孜孜不倦的上進心和求知欲望。而這,成為王平能夠在蜀漢獨當一面的重要原因。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在漢中之戰(zhàn)中,原本跟隨曹操的王平歸降蜀漢,被劉備任命為牙門將、裨將軍。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王平升任后典軍、安漢將軍,輔助車騎將軍吳懿駐守漢中,兼任漢中太守。從籍籍無名的牙門將、裨將軍,王平一步一個腳印,被蜀漢升為后典軍、安漢將軍,這說明王平的能力一直在提升,從而受到了諸葛亮、劉禪等人的晉升。
建興十五年(公元237年),王平進封安漢侯,代替吳懿督漢中。對于如今的漢中市,北界秦嶺主脊,與陜西省寶雞市、西安市為鄰,南界大巴山主脊,與四川省廣元市、巴中市毗連,東與陜西省安康市相接,西與甘肅省隴南市接壤。從地理位置上可以發(fā)現(xiàn),漢中就是益州的門戶和咽喉,只要漢中可以固若金湯,益州就不會有被攻占的風險。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王平去世,其子王訓繼承了爵位。由此,對于王平來說,鎮(zhèn)守漢中長達11年之久。在這10多年的時間中,王平作為漢中都督,擊退了曹魏大將軍曹爽等人的進攻,力保蜀國北方邊境的安寧。
馬忠
在三國時期,有兩個馬忠,一個在東吳,并在荊州之戰(zhàn)中俘獲了關羽,另一個則在蜀漢,并鎮(zhèn)守蜀漢的南中一帶。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逝世。五月,太子劉禪繼位,改元建興。同年,丞相諸葛亮開府治事,任命馬忠為門下督。建興十一年(233年)諸葛亮以馬忠代張翼為庲降都督。
“建安十九年,劉先主定蜀,遣安遠將軍、南郡鄧方以朱提太守、庲降都督治南昌縣”(常璩《華陽國志》)?!皫蚪怠?乃招徠、降服之意。南中指今大渡河以南的四川、云南、貴州的廣大地區(qū)。因此,作為庲降都督,馬忠負有鎮(zhèn)守蜀漢后方的重任。延熙十二年(249年),馬忠在任上去世,其子馬修繼承爵位。
自公元233年擔任庲降都督,到公元249年去世,馬忠同樣鎮(zhèn)守蜀漢南部邊境10多年。在這10多年的時間中,馬忠多次率軍平定叛亂,為諸葛亮、姜維北伐中原提供了一個平穩(wěn)的后方,也即讓諸葛亮、姜維北伐沒有后顧之憂,并調(diào)配南中一帶的物資支援蜀漢前線的大軍。對于馬忠這位名將,劉備給出了高度評價,表示:雖亡黃權,復得狐篤(馬忠曾經(jīng)的名字),此為世不乏賢也。
鄧芝
鄧芝(178年-251年),字伯苗。義陽郡新野縣(今河南新野)人。東漢名將鄧禹之后,三國時期蜀漢重臣。劉備逝世后,鄧芝奉命出使吳國,成功修復兩國關系,并深為孫權所賞識。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病逝,鄧芝升任前軍師、前將軍,領兗州刺史,封陽武亭侯,不久再督領江州。孫權多次與鄧芝互致問候,饋贈豐厚。由此,對于鄧芝來說,曾擔任江州都督這一官職。江州在蜀國東南江水和西漢水(今嘉陵江)交匯處,水陸四達,也是蜀國的重鎮(zhèn)之一。延熙六年(243年),因為在江州都督這一官職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鄧芝被蜀漢后主劉禪就地遷任車騎將軍,后被授予假節(jié)。
延熙十二年(249年),涪陵國人殺死都尉反叛,鄧芝率軍前往征討,將其渠帥梟首,使百姓安居。延熙十四年(251年),鄧芝逝世。而這,自然蜀漢武將的一大損失??偟膩碚f,對于王平、馬忠、鄧芝這三位名將,因為鎮(zhèn)守蜀漢邊境長達十多年,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所以被《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稱之為“是時,鄧芝在東,馬忠在南,平在北境,咸著名跡?!辈贿^,非??上У氖?,在平安三侯相繼去世后,蜀漢人才凋零和匱乏的問題加重,從而在公元263年被曹魏消滅。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