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Renaissance)是指發(fā)生在14世紀到17世紀的一場反映新興資產(chǎn)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拔乃噺团d”的概念在14-16世紀時已被意大利的人文主義作家和學者所使用。當時的人們認為,文藝在希臘、羅馬古典時代曾高度繁榮,但在中世紀“黑暗時代”卻衰敗湮沒,直到14世紀后才獲得“再生”與“復興”,因此稱為“文藝復興”。那么下面知秀網(wǎng)小編就為大家?guī)須W洲文藝復興代表人物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蒙田(1533.2.28-1592.9.13),法國文藝復興后期、十六世紀人文主義思想家、作家、懷疑論者。主要作品有《蒙田意大利之旅》《隨筆集》《熱愛生命》。
在十六世紀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這樣受到現(xiàn)代人的崇敬和接受。他是啟蒙運動以前法國的一位知識權(quán)威的批評家,是一位人類感情的冷峻的觀察家,亦是對各民族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進行冷靜研究的學者。
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1533年2月28日-1592年9月13日),文藝復興時期法國作家,以《隨筆錄》(Essais)三卷留名后世。
《隨筆錄》在西方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者另辟新徑,不避嫌疑大談自己,開卷即說:“吾書之素材無他,即吾人也?!?je suis moi-meme la matiere de mon livre.)。從他的思想和感情來看,人們似乎可以把他看成是在他那個時代出現(xiàn)的一位現(xiàn)代人。他的散文主要是哲學隨筆,因其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而聞名于世,被譽為“思想的寶庫” 。
蒙田的母親是西班牙人的后裔,父親是法國波爾多附近的一個小貴族。當時的貴族不看重學問,以從戎為天職,所以蒙田常常說他不是學者;他喜歡給人造成這樣一種印象:他不治學,只不過是“漫無計劃、不講方法”地偶爾翻翻書;他寫的東西也不潤色,不過是把腦袋里一時觸發(fā)的想法記下來而已,純屬“閑話家常,抒寫情懷”。
從他的代表作《蒙田隨筆全集》里完全可以看出他的這種寫作心態(tài)和風格,其實他當時萬萬沒有想到,這正符合當代讀者的閱讀需要和審美情趣。
蒙田在37歲那年即繼承了其父在鄉(xiāng)下的領(lǐng)地,一頭扎進那座圓塔三樓上的藏書室,過起隱居生活來了。
蒙田把自己的退隱看作是暮年的開始,是從所謂“死得其所之藝術(shù)”的哲理中得到啟示的。其實他退隱的真正原因是逃避社會。他贊美自由、靜謐與閑暇,向往優(yōu)游恬適的生活。不過他的隱居生活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他除了埋頭做學問而外,還積極從事寫作。
自1572年開始一直到1592年逝世,在長達20年的歲月中,他以對人生的特殊敏銳力,記錄了自己在智力和精神上的發(fā)展歷程,陸續(xù)寫出了《蒙田隨筆全集》這部宏篇巨著,為后代留下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
蒙田的名聲在十七世紀已遠播海外,在英國,培根的《散文集》就深受蒙田的影響。在十七世紀上半葉那個古典主義時代,有人認為他那結(jié)構(gòu)松散的散文不合人們的口味,然而到了十八世紀,他又聲名鵲起,著名作家、哲學家狄德羅欣賞蒙田的散文恰恰在于所謂的“無條理”,認為“這是自然的表現(xiàn)”。
有些作家、思想家和藝術(shù)家的思想似乎特別復雜,具有許多不同的層面,因此對于后代的各式各樣的人都具有無窮無盡的吸引力,大概這就是包括蒙田在內(nèi)的古代大師的秘密。經(jīng)過四百余年的考驗,歷史證明了蒙田與莎士比亞、蘇格拉底、米開朗琪羅一樣是一位不朽的人物,他的隨筆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是“世上同類體裁中絕無僅有的”。
《蒙田隨筆全集》共107章,百萬字左右。其中最著名的一篇為《雷蒙·塞邦贊》,充分表達了他的懷疑論的哲學思想。
與其在這個浮躁與膚淺的社會里行尸走肉般地游蕩下去,毋寧讀一點有思想,有內(nèi)容的書,對于干裂的心田,它可以說是一注清泉。
在蒙田當年的法國,由于長達三十年的宗教戰(zhàn)爭,使法國人民長期處于苦難之中,法國人對暴力感到了厭倦,對洋溢在《蒙田隨筆文集》中的智慧大加贊賞,《蒙田隨筆文集》因此成為許多法國“正直人的枕邊書”,滋潤過許多法國人的心田。
蒙田以博學著稱,隨筆卷帙浩繁,用古法文寫成,又引用了希臘、意大利等國的語言,以及大量拉丁語。日常生活、傳統(tǒng)習俗、人生哲理等等無所不談,特別是旁征博引了許多古希臘羅馬作家的論述。
書中,作者還對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寫與剖析,使人讀來有娓娓而談的親切之感,增加了作品的文學趣味。它是十六世紀各種思潮和各種知識經(jīng)過分析的總匯,有“生活的哲學”之美稱。書中語言平易通暢,不假雕飾,在法國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開創(chuàng)了隨筆式作品之先河。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