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明黃色是帝王的專屬色,則天為追求一身黃袍翻手為云,痛下毒手;趙匡胤黃袍加身,即為新帝;清代黃馬褂雖小,卻能光耀門楣。在眾多明的帝王畫像中,兩宋許多皇帝又以清一色的“紅袍”“特立獨行”。但實際上,黃和大紅并不是長久以來獨一無二的帝王專屬服飾配色。下面知秀網(wǎng)小編就為大家?guī)碇袊糯弁醴楊伾葑兪?,接著往下看吧?/p>
一、玄色當?shù)赖牡弁趺岱?/p>
正如我們一年四季有不同衣物,不同場合著不同服飾一樣,古人的衣柜也可以被塞得滿滿當當。但稍加注意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不是所有的古人都能擁有隨意穿衣的快樂。真正能“隨心所欲”挑選衣物的,好像就只有皇帝一個人??扇粼侔抢弁醯囊聶?,我們會有更驚人的發(fā)現(xiàn):帝王最高規(guī)格的衣物也是有顏色限制的!
帝王最正式的服飾,無疑是他主持、參與大型祭典時的著裝。這種著裝不是大名鼎鼎的龍袍,而是我們許多人都不太熟悉的冕服。
冕服的明確歷史可追溯到兩三千多年前的周代。那時“皇帝”都還只是“三皇五帝”,但冕服作為以傳統(tǒng)深衣為基礎的“正式禮服”就已經出現(xiàn)在了周天子的重要儀典上。
據(jù)考證,在兩萬多年前,山頂洞人開始對紅色生出崇尚之情。而到了夏朝,黑色一枝獨秀,成為國家的象征。商朝時,白色又取代黑色,風韻獨樹。而到周代,人們推崇的顏色增多,青、紅、白、黑皆得到喜愛。尤其是象征春天和吉祥的青、紅熱度極高。周天子的服飾就多是赤紅。
實際上,冕服與顏色潮流幾乎沒有關系。《周禮》記載,天子有六套冕服,無一例外的都是符合“天玄地黃”之理念的上玄下纁(即上衣為黑色,下裳為地黃色)。僅僅是冕服上的紋飾,在周代曾由十二種縮減為了九種,周代以后又恢復為十二種。
到了秦代,秦始皇參照五行與五色分別相配的“五德”說,將黑色作為大秦的代表。先前因為諸侯分裂而被冷落的玄色再度走紅,成為身份的象征。
漢代,雖然赤紅、地黃等顏色在冕服上又分得了一席之地。但自周代冕服定型,到來自關外的大清最終覆滅,帝王的冕服都基本遵循了以黑色為基礎的配色原則。
因而可以說,無論皇帝是大一統(tǒng)皇帝還是割據(jù)皇帝,是漢人皇帝還是少數(shù)民族皇帝,玄色一直是尊貴之色。他們最正式最珍貴的服飾也勢必以黑色為主導。如此穩(wěn)固的地位,無論是明黃還是赤紅都難以撼動。
二、正色和唐代二黃
當然,堂堂帝王的衣柜不會只有單調的黑色。在帝王的常服上,對應金、木、火、土的青、赤、白、黃這另外四個“正色”也非常常見。春裝多見青色,夏季多見赤紅,夏末常有黃色,秋日多有白色。冬裝還多采用黑色。
那我們熟悉的明黃色帝王龍袍又是什么時候成為定式的呢?這個答案可以回到唐代去尋找。
唐代,帝王的冕服還是遵循“玄衣纁裳”之制。不過出于觀念的轉變和個人喜好,唐代帝王在常服上傾向于選擇朱黃色,朱黃色自然是“龍袍”的標配!此時的明黃色人人可穿。
后來,帝王著黃色常服的形象越來越深入人心,而朱黃和明黃又過于相似,不好區(qū)分。所以天子常服為黃色,一般人不得再穿著朱黃、明黃等黃色逐漸成為一種定式。這便最終發(fā)展出婦孺皆知的黃色是帝王專屬顏色一說。
三、兩宋與大紅的交織
不過說到底,黃色為帝王專屬服飾色彩,和帝王穿著其他顏色的服飾其實并不沖突。在常見的畫像中,宋代帝王都身著赤紅的衣袍,也并不意味著宋代皇帝就真的“特立獨行”。
早在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后,他就給兩宋定下了明確的服飾制度。其中就有黃袍是帝王專屬。而我們在許多宋代帝王畫像中所見的紅色衣袍,其實是當時的一種“禮服”或朝服。
這種禮服并非冕服,而是一種祭服,在規(guī)格上要比冕服低。祭服內袍為白色中單,外袍為絳色紗袍,下裳為絳紗裙,即為大紅、正紅。祭服的衣領、衣袖和其他有需要的部位則飾有黑色緣邊。領間有白色的方心曲領,腰間還有金玉帶,搭配白襪黑鞋。
而相關朝服是緋色衣裙,內襯白花羅制成的中單。這種朝服常搭配羅大帶、白襪黑鞋等,所以乍一看和絳色禮服有些相似。但它其實不是帝王專屬。不同等級的朝官也可穿著,只是在規(guī)格和配飾上有所差別。
總的說來,古代帝王服飾既有專屬配色,也有普通色彩。被視作尊貴之色的青、赤、黑、白、黃常見于帝王衣櫥。黑色、朱黃、明皇、絳色等在某些時代也是明文規(guī)定的專屬色彩。人各有所好,皇帝也一樣。歷史的很多細節(jié)超越我們的想象。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