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龍元年,宰相張柬之聯合崔玄暐、桓彥范、袁恕己、敬暉等人以及太子李顯發(fā)動兵變,逼迫武則天退位,復辟李唐。神龍政變中的五大功臣,為什么結局都不好呢?下面知秀網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這對于李顯來說,肯定是莫大的功勞了。雖然他貴為太子,但能不能上位還不一定。所以起初,張柬之等五人,受到了封賞,還都封了王,這相比宰相,先不說權力,至少從面上看,要風光得多。
然而僅僅一年時間,五位功臣先后都凄慘而死,實在是讓令人唏噓不已。
武則天到晚年,隨著身體和精神的衰老,就面臨著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不過在他心里,自己的兒子始終不是首選,她一直比較傾向于立自己的侄子武三思。
所以看似太子是李顯,可就連他自己都知道,自己的太子位非常不保險,很有可能轉天醒過來就已經被廢了。
之外,朝廷又多了一個變數,那就是武則天寵幸的男寵張昌宗和張易之。這兩位也不是省油的燈,假借武則天之名,保持著朝政。
可以說在這個時候,三方勢力都是明爭暗斗,表面上風平浪靜,但其實早已波濤洶涌了,不過太子李顯并不占有什么優(yōu)勢。
在張柬之等人看來,如果要取得優(yōu)勢,那就一定要掌握主動,否則的話,夜長夢多,很有可能李顯會與皇位失之交臂。
所以張柬之等人趁著武則天病重之際,發(fā)動了政變。
那么關鍵是張柬之五人為什么要發(fā)動政變?其實原因有這么幾個。
一方面是為了李唐天下,另一方面是為了個人的名聲和未來。
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等人他們可是出了名的擁唐老臣。這些人都是狄仁杰提拔上來的人,巧合的是他們都做過宰相。
尤其是張柬之,更是對于復唐堅定不移。他無時無刻不在想著能夠恢復李唐神器。
不過這畢竟是政變,不是鬧著玩的,一旦失敗,不僅僅是自己掉腦袋的事,說不定會波及后代子孫。
所以,也不排除這些人為了自己個人的名聲以及權力。畢竟一旦成功的話,那毫無疑問,肯定是有大功于社稷,論功行賞自然不在話下。
從結果看,也確實,他們受到的待遇,顯然要比政變之前好得多。
至于他們的下場為什么如此悲催,其實原因很簡單。
首先說,神龍政變并不徹底,張柬之等人一味地把重點放在了武則天身上,反而忽略了武三思等人。要知道這一派也曾經非常有希望能夠接武則天的班。
可結果,武三思竟然跟沒事人似的,甚至還和韋后以及上官婉兒等人勾結在一起,對五王來了致命一擊。
正常情況下,既然發(fā)動了政變,最忌諱的就是心慈手軟,姑息養(yǎng)奸,否則的話,等敵人緩過來,那么倒霉的肯定是自己。
至于另一個原因,也是眾所周知的,君臣關系在古代就是非常微妙的一對關系,“狡兔死,走狗烹”也是一句永遠不會過時的名言。
當然了,這也是因為李顯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第一次做皇帝的時候,就昏庸無能,第二次更好不到哪里去,他的一生基本上毀在了他兩個最重要的女人手里。
但張柬之等人也沒有辦法,李顯是光明正大的太子,不支持他在令則新君,顯然是不現實的。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