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作為三國中東吳的領導人,能夠與曹操、劉備,形成三足鼎立態(tài)勢,其才能可見一斑。和曹操、劉備等人奠定的政權不一樣的是,東吳政權的發(fā)展經過孫堅、孫策再到孫權,才得以慢慢發(fā)展壯大起來,牢牢占據(jù)江東一帶,成為三國中最后滅亡的一個國家,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知秀網(wǎng)小編一起往下看。
而說起孫策,世人稱之為江東猛虎,作戰(zhàn)能力極強,而且有勇有謀,治軍嚴明,但是卻遭人刺殺身亡。于是在臨終前傳位給孫權,對于孫權的繼位,許多人表示不理解,因為孫策那時他還有個兒子孫紹,按照中國古代諸侯傳位的規(guī)定都是父死子繼,然而為何孫策卻沒有這么做,而是把位子傳給了自己的弟弟孫權?
其實原因非常簡單,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先看一下當時的江東局勢,孫策在剛剛立足江東之時,便遭到了江東士族的激烈反抗,于是孫策便采取了許多強硬的手段,僅僅用六七年的時間并用武力鎮(zhèn)壓反對自己的勢力,雖然從表面上看,這時的江東是非常平靜的,但是實際上卻暗流涌動。孫策在位時,依靠的只能是家族的軍隊力量。
因此如果孫策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孫紹,由于孫紹年紀尚小,根本就不會得到軍中將士們的擁護,誰會相信一個小孩子能夠打下江山來,有識之士也會覺得在江東沒有什么前途,都會紛紛離去,更不用說指望孫紹能夠鎮(zhèn)壓住江東士族。
其次便是孫權這個人有本事,年少成名,在江東一帶早有聲望,而且這些年來跟著孫策四處征戰(zhàn),他的才能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無論是軍隊中的軍官將領還是朝中文武百官都心悅誠服。因此,選擇孫權繼位的話,東吳政權不會出現(xiàn)動蕩。
最后的話,就是那時的江東還未正式宣告獨立,在名義還是歸屬于朝廷的統(tǒng)治,江東之主就相當于太守的職位,而此時的朝廷早已被曹操所控制,如果孫策傳位給自己的兒子,那么曹操就可以用“幼主無能,德不配位”的理由來攻打東吳了,因此,也是基于這種考慮,孫策才會傳位給孫權,而非自己的兒子。
所以,在孫策臨終前對孫權說“行軍打仗,爭奪天下,你不如我;舉賢任人,權衡謀略,我不如你”,對于孫策來說,孫權就是最好的人,能夠守護好東吳的基業(yè),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孫策最后就選擇孫權繼位,而歷史也恰恰證明孫策的選擇是對的。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