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臘,又名方十三,北宋末年農(nóng)民起義首領(lǐng),曾建立政權(quán)與宋廷對峙,為什么最后以失敗告終呢?下面知秀網(wǎng)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毜慕榻B,一起來看看吧。
看過水滸傳的都知道,梁山108將接受了北宋皇帝的招安,從此開始成為了北宋朝廷的炮灰,尤其是在與方臘的對決中損失了一半的戰(zhàn)將,一度打得宋江懷疑人生。
歷史上的方臘,也并非虛構(gòu)的。方臘起義的時候是在宋徽宗時期,我們知道這可是真正的北宋末期了,要不是他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害怕做亡國之君,估計自己是實至名歸。
宋徽宗在位時,本身就面臨著北方的巨大威脅,還不思進取,對內(nèi)壓迫百姓,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竟然還在江南成立了“蘇杭應(yīng)奉局”。這個局不干其他事,每天都是派爪牙搜刮民間的民間花石竹木和奇珍異寶。
而當時方臘家有個有漆園,朝廷也沒有放過,這讓方臘非常不滿。所以他聯(lián)合一些窮苦百姓揭竿而起,走上了起義之路。
方臘起義時,利用摩尼教組織群眾,自稱為“圣公”,改元“永樂”,極盛之時和北宋劃江而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割據(jù)東南,在當時對宋朝威脅極大。
然而, 方臘起義最終還是失敗了,這是為什么呢?
北宋王朝當時雖已是病入膏肓,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還沒有走到民不聊生的地步,實力還是在的。畢竟起義軍都是農(nóng)民,鋤頭和大刀長矛畢竟不一樣,根本沒有受過良好的訓練。
當然了,農(nóng)民起義中也有成功的,但大部分均以失敗告終。
其實這主要也是在本身沒有任何優(yōu)勢的情況下,方臘對當時的局勢也判斷失誤,同時低估了宋軍的實力。
尤其是方臘失去了自己的根據(jù)地,一路只能敗退,被動的防守帶給起義軍的麻煩就比較多了,很多人會失去信心。
方臘起義失敗的根本原因主要是農(nóng)民起義的局限性。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