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字希仁,北宋名臣,他公正廉潔,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于替百姓申不平,被百姓稱為“包青天”、“包公”。下面知秀網(wǎng)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毜慕榻B,一起來看看吧。
歷史上不乏“滅佛”事件,但在古老的中國,佛、儒、道三教,彼此卻能和諧相處。那些名垂千古的名士,譬如白居易、蘇東坡,本身雖是儒學(xué)大家,對道教和佛教,也都有沉浸。
面對外來事物,中國文化總是先同化之,再影響之?!氨恢袊保撬型鈦砦幕灿械拿\,可想而知,來自于佛教的閻羅王,同樣也被中國化了。
在民間傳說中,北宋名臣包拯,是公正的化身,“日斷人間,夜判陰間”,他死后便成了閻羅王,繼續(xù)審理陰間的案件。
及至近代學(xué)者,也會通過詩文,在隱約間提及,包公通曉陰陽,有伏妖之能,妥妥就是陰間的閻羅:
包公正氣貫丹霄,出入陰陽路兩條。
黑幕沈沈誰揭舉,惟公明鏡澈群妖。
包拯隸屬于北宋仁宗時期,與其余皇帝不同,仁宗更注重實際,對佛老思潮,其實皆有所反對。
既然上有所好,身為一個臣子,包拯也不太可能多么崇尚佛教。不喜歡佛教的士大夫,反而被佛教所推崇,中國文化之厲害,由此可見一斑。
1
治 學(xué)
北宋仁宗時期,最富戰(zhàn)斗力的辟佛著作,非歐陽修的《本論》莫屬。
在《本論》中,歐陽修如此問道,“八尺之夫,被甲荷戟,勇蓋三軍,然而見佛則拜,聞佛之說,則有畏慕之誠者,何也?”歐陽公所認可的原因是,“其中心茫然無所守而然也。”
而一介之士,眇然柔懦,進趨畏怯,卻義形于色,心有所守,又當作如何解釋?“中心有所守以勝之也?!?/p>
歐陽修以為,文人心中所守之物,即儒家所信奉的禮儀。
日后的錚臣包拯,以剛正坦蕩的形象示人,正是因為他心中有所守。畢竟幼年的包拯,就如歐陽修所言,“眇然柔懦,進趨畏怯”的一介書生。
包拯六七歲時,被父母送至宅院附近的香花墩讀書。香花墩位于合肥城南,四面環(huán)水,菱荷滿池,岸柳成行,是辦校興學(xué)的最佳場所。幼年的包拯在此啟蒙,他勤學(xué)苦讀,終于學(xué)有所成。
香花墩因此成為包拯心中的圣地,時至今日,在包公祠里,還有一副楹聯(lián),代表他少年讀書的情景:
深柳依然讀書處,香花不改舊時墩。
無獨有偶,清代學(xué)者游香花墩,觀其優(yōu)雅景致,同樣留下不朽的詩篇:
孝肅祠邊古樹森,小橋一曲倚城陰。
清溪流出荷花水,猶是龍圖不染心。
在官宦世家長大的包拯,極具上進心,29歲那年,他高中進士。
考取進士有多難?唐朝人有句俗語,“三十老明經(jīng),五十少進士。”這句話表達的意思是,明經(jīng)易考,進士難得。
包拯治學(xué)成績有多出色?我們不妨拿同時代的人物相互比較,作為中國歷史一等一的文士,蘇東坡中進士的年齡是21歲,他的父親蘇洵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甚至一輩子都沒有考上。
2
為 官
考中進士意味著,既取得了文憑與學(xué)歷,同時也可以直接入政府工作。
令人驚愕的是,包拯卻拒絕外出為官,原因則是,父母雙親年邁,需要有人侍奉左右。
在家一呆就是10年,包拯再出山時,已臨不惑之年,但包拯就是包拯,一出來依舊是憤青。
包拯仕途的第二站是廣州端州。眾所周知,端州盛產(chǎn)硯臺,從唐朝開始,端硯已然譽滿天下,成為貢品,當時的史書記載曰:“端州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p>
正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包拯之前的諸多前任,趁著進貢的機會,一般要克扣數(shù)十倍的端硯,贈送給權(quán)貴。
包拯則秉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該進貢多少,就制作多少,及至任期結(jié)束,被調(diào)至中央任職,包拯“歲滿不持一硯歸”。
端硯是自古以來,文人墨客最珍愛的雅器,它同時也是一方試金石。
唐朝初年,武則天將刻有“明合璧,五星聯(lián)珠”的端硯,賜給名臣狄仁杰,狄仁杰反而上奏,請求武則天減少貢品數(shù)目。北宋名臣包拯,在端硯的發(fā)源地,猶然不受誘惑,其一片赤誠,足以感天動地。
藉由歷史公案小說的演繹,包拯被刻畫成一個類似于福爾摩斯的名偵探,如民國學(xué)者胡適所言,他是一個有福之人,宋朝的包拯是“一個箭垛,把許多折獄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p>
胡適還說,古往今來精巧的折獄故事,雖然流傳于民間,很少有人知道它們的來歷,這些故事遂容易堆積在一兩個人身上,譬如包拯。
坦率地說,胡適所言非虛,但他因此將包拯稱作“有福之人”,似乎有失公允。
公元1045年八月,包拯年逾50歲,那一年他離開大宋,出使契丹。
雖然宋遼早已訂立“澶淵之盟”,但是兩國之間,絕對算不上和平相處。更不消說,就在一年之前,北宋在與西夏的戰(zhàn)爭中,屢遭失敗,損失慘重。
試問,當此之時,契丹怎么可能,給大宋一張好臉色?一個五十歲的老人,被敵國盤問責(zé)難,這個老者是否就是“有福之人”?
契丹人幾乎就是手握彎刀,不懷好意地詰問包拯道:“不久之前,你們在雄州大開便門,就是想引誘我國的叛徒,以便刺探邊疆的情報吧?”
包拯年紀雖大,思路卻很活泛,他竟然反將一軍:“涿州也曾開放過城門,刺探邊境事務(wù)為什么一定需要開放便門呢?”
那人本意是想找茬,最后被噎得啞口無言。
包拯身處險境,游刃有余,還趁機觀察遼朝軍事形勢,《資治通鑒》說他“奉命出境,敵中情偽,頗甚諳悉”?;爻?,包拯向皇帝上疏,建議朝廷挑選良將,時刻準備應(yīng)對邊境的突發(fā)情況。
包拯心理素質(zhì)之強,為人之機敏,因此而言,后世將精巧的偵探故事,“強加”到他的身上,似乎也能說得過去。
3
經(jīng) 濟
包拯的聰明才智,除了表現(xiàn)在外交之上,同樣彰顯于經(jīng)濟。
于國家賦稅方面,包拯頗有見地。公元1048年——包拯出使契丹三年之后,遼朝果然在北宋邊境集結(jié)軍隊,宋軍于是也準備防守,仁宗便讓包拯去河北調(diào)發(fā)軍糧。
通過觀察邊境形勢,包拯得出結(jié)論:漳河等地區(qū),土壤雖然肥沃,但是地處邊境,因此不能耕種。既然不能種地,那就不妨牧馬。仁宗皇帝最終從善如流,采納了他的建議。
解州地區(qū)鹽法過于苛刻,百姓的生活甚至到了困竭的地步,包拯前往經(jīng)營管理,百姓的困境終于得到解決。
三司使是北宋朝廷的一個要職,掌管全國財谷出納、均衡財政收支,為中央最高財政長官。
經(jīng)歷與歐陽修的論戰(zhàn)風(fēng)波(《因為一個官職,包拯和歐陽修,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包拯最終擔(dān)任這個職位,并且做出了許多政績。
宋朝仁宗時期,后宮嬪妃過多,加薪太濫。譬如,加封一個才人,需賜銀五千兩,金五百兩;這還僅是初次封賞,才人的月俸,比之于仁宗繼位初期,提高了將近八倍。
另外,這也僅僅是一般妃子的待遇,仁宗寵幸的嬪妃,多達十余人,后宮開支之龐大,可想而知。
包拯的做法也簡單,廢除所有俸祿標準,恢復(fù)成仁宗初繼位時候的標準核算,超過的部分一律取消。除此之外,其余方面的開支,也同樣作如是改變。
單單這一項整頓,國家的財政收入,竟然扭虧為盈。
在全國范圍內(nèi),包拯整頓稅收、發(fā)展養(yǎng)馬、開墾荒地、發(fā)展生產(chǎn)。
北宋朝廷冗官冗員現(xiàn)象嚴重,在整個中國歷史也算是“赫赫有名”,包拯管不了別的地方,在三司機關(guān)這一畝三分地,他毫不留情的予以裁減。
包拯傳之于后世的文學(xué)作品,有176篇奏議、一篇家訓(xùn)、一首詩歌。實事求是地說,他的作品無論數(shù)量與質(zhì)量,在仁宗一朝,都排不上名次。
但是,他的文章更注重實際。奏議的作用,用曹丕的話說就是:“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包拯愿意將更多的精力,用在國家大事上。
這不到二百篇的奏議中,有五十五篇指名道姓地揭露出,六十一名與他同朝的官員。
試問,對同朝的官吏,如此不留情面地揭露,能夠做到這點的,縱觀整個大宋朝堂,又有幾人?
更難得可貴的是,包拯不只是裁減,還大力選賢任能,譬如王安石、司馬光等人,在之后的政壇中,無疑發(fā)揮過重要的作用。
鑒于包拯出色的工作,皇帝由衷地稱贊他道:“使吏謹其職,下安其民,民不加賦而國有余財,以成朝廷大禮?!?/p>
除了嚴以律人,包拯更加約束自己,他唯一的那首傳世詩歌中,如此寫道: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
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
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
史冊有遺訓(xùn),毋貽來者羞。
“毋貽來者羞”,這句詩的意思是,不能讓后人想到我而覺得羞恥。
很顯然,縱然距離包拯出生,已然經(jīng)歷一千余年,再次提及他,今天的你我依舊保持無比的崇敬。
坦率地說,包拯并未留下多么驚艷的詩歌,但是毫無疑問,包拯本人,就是那首最美麗的篇章。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