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是北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也是文學家、思想家。他在文學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晚年時期的詩風重煉意,又重修辭,被稱為“王荊公體”。下面跟知秀網(wǎng)小編一起了解一下王安石所作的《讀史》吧。
讀史
王安石 〔宋代〕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
當時黮闇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
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
區(qū)區(qū)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自古以來一個人要歷盡苦辛才名就功成,可如實記載下他們的事跡要靠哪一個人?
往往是由于當時的情況不清而以訛傳訛,加上后世的流俗更攪亂了事實以假亂真。
低俗的東西即使怎樣流傳也不會是精華,要知道繪畫最難的是畫出人的氣質精神。
點點記錄怎能寫盡古代賢哲的品格學問,俗儒們只會死抱著史書里的典籍當寶貝。
注釋
行藏:行止,指事跡。
黮(dàn)暗:昏暗,不清楚。
猶承誤:還以誤傳誤,以訛傳訛。
末俗:后世的習俗。
粹美:指精華。
丹青:中國古代繪畫的材料,這里指繪畫藝術。
區(qū)區(qū):形容很少,指一點點歷史記載。
塵:塵土,這里指典籍。
創(chuàng)作背景
王安石這首《讀史》作于公元1085年(元豐八年)。這年三月,神宗趙頊去世后,舊黨得勢,新法漸廢,王安石心中十分痛苦,這首《讀史》就是在這種滿懷憂憤的情況下寫成的。
賞析
這首詩是王安石針對當時俗儒歪曲歷史事實,把糟粕當精華的情況而寫的,詩的前四句說一個人的功名是經(jīng)過一番艱難才得到的,但卻不知誰能如實記載他們的事跡。后四句說有人把古人流傳下來的糟粕當作精華,而真正美好的東西是很難流傳下來的。這首詩寫得深沉、抑郁,抒發(fā)了詩人的憂愁和怨憤,容量甚大,耐人尋味。
詩的開頭四句說自古以來一個人的功名是經(jīng)過一番艱難才得到的,但卻不知誰能如實記載他們的事跡。歷史從來都是難以說清的,即便是在當時也是非難辨,在遙遠的后世就更是如此了。
后四句說有人把古人流傳下來的糟粕當作精華,而真正美好的東西是很難流傳下來的。即便是最出色的畫師,也無法描繪出人的精神。因而史書不過是故紙堆而已,并不能真正表達出歷代高賢的品格。王安石不只是替古人感慨,也是為自己擔憂,他已經(jīng)預感到那些守舊勢力不可能輕易放過自己,后世強加于他的污水肯定不會少。他提醒人們,不要輕易相信所謂的“正史”對他的評價。應當透過層層迷霧追尋歷史的真相。
“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是被后人推崇引用的名句,常用來說明在文藝創(chuàng)作上刻畫人物時,外表好寫而內(nèi)心世界和本質精神卻不易寫的道理;或者說明要反映事物的本質是不容易的。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