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漢族,唐代文學家。知秀網(wǎng)小編為大家?guī)硐嚓P內容,感興趣的小伙伴快來看看吧。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白話意思是:雄偉的長安,雄踞三秦之地,透過那風云煙霧遙望五津。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內都不覺遙遠,就算遠在天涯也猶如近在比鄰。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也不用兒女情長,淚濕衣巾。
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朝詩人王勃所作。其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句更是成為千古流傳的佳句。
王勃和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為初唐四杰,其聰明好學、六歲能文,被稱為神童。他才華橫溢,然而后來卻因溺水而亡。
那一代神童天才詩人,有哪些經(jīng)歷呢?他又是如何溺水的呢?
王勃,字子安,幼年聰慧,六歲能詩,九歲讀顏師古注的《漢書》,之后撰寫《指瑕》十卷,內容是指出顏師古的錯誤之處。(顏師古隋唐時期經(jīng)學家、訓詁學家、歷史學家)。十歲博覽群書。十二歲到十四歲學醫(yī)、《周易》《黃帝內經(jīng)》《難經(jīng)》等。
其所學之廣、所學之精,無愧于神童之稱。
王勃十六歲時,參加科舉,得以進士及第,后被任命為散朝郎,在沛王李賢府中做事。
有一次沛王李賢和英王李顯斗雞娛樂。王勃為了給他們助興,于是就賣弄學問寫了《檄英王雞文》。這讓皇帝唐高宗知道后,大為不滿,認為王勃身不進行勸誡,反而還做文章,實為虛構、夸大,同時覺得王勃還有意挑撥離間沛王和英王,于是一起之下就把王勃貶出京城。
可憐王勃的大好前程就因為一場斗雞和一篇《檄英王雞文》而毀了。王勃仕途的不順并沒有因此結束。
后來王勃通過朋友在虢州弄了個參軍之支,有一天一個官奴犯了罪,王勃不僅不把他抓起來,反而還把他藏起來。想把他藏起來,就把他藏好呀,可是之后王勃又害怕他藏罪犯的事被人發(fā)現(xiàn),于是心一橫就把罪犯殺了。
罪犯雖有罪,但也不能私自動刑殺害,所以王勃此舉也犯了重罪。好在王勃此時的運氣不錯,因為剛好遇到天下大赦,所以王勃得以免于一死。
當然,王勃雖然免于一死,但并不是就什么事也沒有了。他私殺官奴之事不僅給他帶來仕途的不順,而且還連累了他的父親由雍州司功參軍而被貶為交趾縣令。
大唐國力強大,版圖自然遼闊,大唐帝國可謂是四方臣服、威震四海。王勃的父親被貶到交趾,這交趾是哪?
交趾在先秦時期為百越支下的駱越分部。初期范圍是僅越南北部紅河流域一代。秦朝以后,設交趾郡,在如今越南北部。漢朝之后雖然有所變動,但整體還是如此。
這里之所以說下交趾,就是體現(xiàn)出交趾之偏遠。
王勃的父親被貶到如此偏遠的南荒之地,王勃心里很難過,覺得有愧其父。其父的被貶對他的打擊比懲罰他自己還要嚴重。所以王勃對此事一直不能忘懷。他曾寫下這么一段話,體現(xiàn)了他內心的愧疚和自責:
“今大人上延國譴,遠宰邊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東甌而度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無所逃于天地之間矣?!?/p>
后來王勃自身的事情處理完后,他每每想到父親就自愧難受,于是決定去交趾找他的父親。當他好不容易見到父親的時候,發(fā)現(xiàn)他的父親生活的很拮據(jù),就更加的讓他悲傷。
王勃和父親相處一段時間后,就要離開了,然而在回去的途中,于渡海時因溺水而亡。
對于王勃之死,歷來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說王勃是見到父親后回去的途中死的。也有的說王勃還沒到交趾見到父親就死了。
有的說因海上風浪大,他掉入海中淹死的。也有的說他因為對父親愧疚,內心受到極其大的悲痛矛盾,于是就投水自殺。
當然,不管是哪種說法,都說明王勃是因溺水而亡。初唐四杰中,王勃是溺水而亡,而盧照鄰是因為不堪忍受風疾病痛的折磨,于是投潁水而亡。兩大才子都才華橫溢,卻都因水而亡,實在讓人嘆息。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