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通常用來指中國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史稱“春秋時期”,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下面知秀網(wǎng)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xì)的文章介紹。
菏澤市,山東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古稱曹州,位于山東省西南部,魯蘇豫皖四省交界地帶,東與濟(jì)寧市相鄰,東南與江蘇省徐州市、安徽省宿州市接壤,南與河南省商丘市相連,西與河南省開封市、新鄉(xiāng)市毗鄰,北接河南省濮陽市。對于菏澤市來說,介于北緯34°39′—35°52′,東經(jīng)114°45′—116°25′之間,南北長157千米,東西寬140千米,總面積12238.62平方千米。菏澤歷史悠久,享有“天下之中”之譽(yù),《禹貢》九澤之菏澤、雷澤、大野澤、孟渚澤皆在境內(nèi)。并且,在春秋時期,還有多個小國位于今山東省菏澤市一帶。
一、曹國
曹國(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487年),周代諸侯國之一,國君姬姓、伯爵。周文王嫡六子曹叔振鐸封于曹,建都陶丘(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qū)),疆域大致包含今山東省西南部。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和魯國、吳國、晉國、鄭國、衛(wèi)國、燕國等諸侯國一樣,曹國也是周王室的同姓諸侯國。
在地理位置上,曹國“襟帶河濟(jì),扼控魯宋”,居于要沖之地,四通八達(dá),是諸侯各國往來必經(jīng)之地,也即曹國擁有比較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其中,就曹國的都城陶丘來說,更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大都會。當(dāng)然,或許是這一原因,促使周邊的大國都對曹國虎視眈眈。
西周時期,曹國實(shí)為一方大國,與魯國共同守衛(wèi)周王朝的東部疆域,起過重要作用,與晉、魯、衛(wèi)、蔡同列“十二諸侯”。但是,春秋時期,周室衰微,曹國逐步淪為中原地區(qū)的二流諸侯國。晉國和楚國爭霸,曹國成為受害者之一。晉公子重耳落難之時經(jīng)過曹國,沒有得到曹國君主的禮遇。于是,等到晉文公即位,討伐曹國,曹國君主被俘。晉、楚城濮之戰(zhàn)(今山東鄄城西南),楚國失敗,曹國親附于晉國。
春秋末期,曹國和宋國交惡。曹悼公去世后,曹國內(nèi)亂。曹伯陽繼位,好田戈之事,離晉侵宋。對此,在筆者看來,曹國選擇疏遠(yuǎn)晉國,并且又和旁邊的宋國為敵,自然是取禍之道。在此背景下,到了曹伯陽十五年(公元前487年),宋景公派遣大軍消滅了曹國。曹國滅亡,其后裔以國名為姓氏,曹叔振鐸即為曹姓始祖,漢相曹參即為其后裔。
二、茅國
茅國,國君為姬姓,子爵。周公之子茅叔封于茅國,在今濟(jì)寧市金鄉(xiāng)縣、菏澤市巨野縣之間。換而言之,茅國的疆域,包含了今菏澤市和濟(jì)寧市的部分地區(qū)。西周初期,茅國是周公的直系后裔,地位相對較高。茅國與魯國相鄰,魯國為周公長子伯禽所封,茅國為周公第三子所封,這可以說是兄弟之國,關(guān)系較為緊密。不過,魯國是侯爵諸侯國,茅國卻是子爵諸侯國。在周朝的諸侯國之中,子爵顯然不是一個較高的爵位。比如楚國冊封之初,原本也是子爵。正是因?yàn)閷@一爵位不滿,楚國這才僭越稱王,以此和周王室分庭抗禮、
春秋時期,魯國攻伐鄒國(邾國),邾隱公打不過魯國,被迫進(jìn)貢賠禮。在惱羞成怒之下,隨后即攻滅旁邊的茅國,茅國滅亡。茅國約存在四百五十年,茅國滅亡后,茅國公室子孫以以國名為姓氏,稱茅地氏、茅成氏,后簡化為單姓茅氏、茆氏、菅氏,茅國始封之君茅叔為茅姓始祖。對此,在筆者看來,我們現(xiàn)在常見的姓氏,其實(shí)都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國存在著直接的關(guān)系。比如魯國、齊國、晉國、楚國、秦國等國號,后來都變成了姓氏。
三、郜國
郜國,周代諸侯國,國君為姬姓,爵位為伯爵。周武王姬發(fā)消滅商朝之后,周文王第十一子郜叔封于郜國,都城在郜城,在今山東省菏澤市成武縣一帶。西周時期,郜國周邊為姬姓諸侯國,西臨曹國,東臨魯國,皆兄弟之國,相安無事。當(dāng)然,這也是因?yàn)橹芴熳拥臋?quán)威仍在,能夠約束各個諸侯國。而在周平王東遷洛邑后,各個諸侯國自然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了。在此背景下,眾多小國也成為周邊大國吞并的目標(biāo),并因此告別了周朝歷史的大舞臺。
春秋初期,郜國成為宋國附庸。公元前713年,齊、鄭、魯聯(lián)合討伐宋國。鄭國軍隊(duì)攻入郜邑,把郜邑土地讓予魯國,魯國放回郜君,幫助郜國復(fù)國(待考),郜國成為子爵小國。公元前640年,郜君向魯國朝貢。春秋時期,郜國被宋國所滅,存國約400年。郜國滅亡后,其后裔以國名為姓氏,成為郜姓的最早起源,郜國始封之君郜叔為郜姓始祖。
四、貫國
貫國,夏、商、周時期的一個小國?!抖Y記》云:貫鼎乃天子之器,其中的貫鼎是為盤庚而鑄,因盤庚居貫,故稱貫鼎。《括地志》云:故貫城即古貫國,今名蒙澤城,在曹州濟(jì)陰縣南,今曹縣西南潘莊商遺址即其地望。
商朝時期,貫國在今山東省菏澤市曹縣一帶。貫國西北近有莘國(今曹縣西北莘冢集),南臨商都亳城(今曹縣東南土山集)。明萬歷《兗州府志》記:“盤庚村在縣西南十里,有盤庚廟?!鼻宕O(shè)盤庚里。春秋時期,貫國的疆域,依然位于今山東省菏澤市曹縣一帶,并且,貫國最終被宋國吞并?!洞呵铩べ夜辍贰懊擞谪灐?,杜注:“宋地,梁國蒙縣西北有貰城,貰與貫字相似。”
此外,在以上四個小國告別歷史的大舞臺之后,今山東省菏澤市一帶,主要分屬宋國和魯國了。對于宋國和魯國來說,不僅是春秋時期比較強(qiáng)大的諸侯國,還延續(xù)到了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國七雄相爭的時候,宋國在公元前286年被齊國消滅,也即齊國將疆域擴(kuò)張到今菏澤市一帶。不過,齊國對于宋國的占據(jù),沒有持續(xù)太長的時間。因?yàn)槲鍑R之戰(zhàn),今菏澤市一帶又成為楚國的疆域。特別是在戰(zhàn)國后期,楚國通過吞并魯國,得以將疆域擴(kuò)張到今山東省南部一帶。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