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朱元璋殉葬制度,接下來跟著知秀網(wǎng)小編一起欣賞。
需要注意的是,朱元璋不是“恢復(fù)”,而是“延續(xù)”殉葬制度。
殉葬,這是一個殘酷的名詞,在古代中國歷史中,殉葬既是“臭名昭著”,卻也被一些君王所推崇。
隨著封建社會的建制完成,社會人權(quán)的提高,殉葬才逐漸消失,在秦朝之后的中原文明歷程中,漢民族鮮有“殉葬”之制,而且對于某些統(tǒng)治者而言,殉葬本身就是違法的。
直到五代之后的游牧文明稱霸中原,殉葬又再次出現(xiàn)。
其實殉葬的出現(xiàn)特點非常明顯,那便是:奴隸制社會的一種派生物。
遼朝開國皇帝為耶律阿保機,雖說遼朝乃是封建王朝,可耶律阿保機本人以及契丹民族原本的社會形態(tài),就是游牧民族和“奴隸制社會”,因此遼朝、金朝都有“殉葬”之事,統(tǒng)治者對此十分熱衷。
所以說,明朝太祖朱元璋的“人殉”,不是恢復(fù),而是延續(xù)。
元朝繼承的乃是金朝的大統(tǒng),而且當(dāng)時的蒙古還是實行人權(quán)差異巨大的奴隸制,在成吉思汗的葬禮中,更是夸張到在路上“遇到”的人都要殘忍殺害,讓他們陪著殉葬,以這樣的方式,在另一個世界侍奉偉大的君王。
可元朝殉葬和明朝殉葬不同的是,元朝的殉葬更傾向于一種“濫殺”,而明朝的殉葬則是具有“針對性”的,殉葬只是為了達(dá)到一定的政治目的而進(jìn)行。
明太祖朱元璋乃是漢人中興的一個標(biāo)志,恢復(fù)中華,功績巨大。
可朱元璋也是一個極度敏感的人,比起劉邦,朱元璋的出身還要更加不堪,都不是“布衣”可以形容,在元末社會,朱元璋連一個正常的名字都不能擁有,這是很典型的“半奴隸”形態(tài)。
于是在他的統(tǒng)治生涯中,“殘暴”乃是一個巨大的標(biāo)簽。
且不說他的殘暴是為公還是為私,朱元璋的決策中,的確延續(xù)了一些“奴隸制”社會的弊端,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加強皇權(quán)。
公元1398年,也就是朱元璋統(tǒng)治的最后一年:洪武三十一年。
這一年的朱元璋在南京駕崩,在恍惚之中,他聽見雨聲滴落,最后靜靜地離開這個世界。這位偉大的人物的離開是寂靜的,可再之后發(fā)生的事情,卻不是美好的,因為朱元璋的駕崩,不意味著他一個人的逝去,還有一些“特別”的人要遭殃。
那就是他的后宮們。
在明初以前,秦朝以后的中原王朝,駕崩先帝的后宮妃嬪是允許“離開”后宮的,雖然大部分都是入道觀為尼姑,為先帝祈禱,但最差不過“守陵”,不會落下一個“殉葬”的悲哀。
在漢以后,后宮攝政的事情多如牛毛,就和殉葬制度的消失有關(guān)。
而為了保護(hù)后代的皇權(quán),朱元璋繼續(xù)了這一個將會為他留下千古罵名的殘忍決策:殉葬。
“初,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
在朱元璋的一生中,因為要加強和部下的關(guān)系,朱元璋的大多數(shù)后宮,都是大臣們的女眷。
這是朱元璋的智慧,但也是他的無奈,因為這就意味著,朱元璋在一定程度上被進(jìn)行了“綁架”。
因為朱家皇室并沒有久遠(yuǎn)的傳承,宗室力量未必能夠壓制“外戚”,加上朱元璋生性多疑,于是他決定,要將他的46位妃子,15位近身宮女“殉葬”。
注意,和以往安排“出家”的劇情不一樣,朱元璋動用的是殉葬。
人殉臭名昭著自然不用說,可對于明初的人來講,又不是完全無法接受,因為元朝正是一個存在著人殉的王朝,只是大家可能意想不到,作為漢人的朱元璋,還是要如此“延續(xù)”。
在為朱元璋殉葬的后宮妃嬪和宮女中,有著很多顯貴之人,但她們無法反抗。
比起朱允炆擔(dān)心自己的“叔叔”們會擁兵造反,朱元璋更怕的是后宮干政,因為朱允炆太過年輕,一旦被任何一個“太妃”(先帝妃子)所影響,這都是對大明江山的致命打擊,所以要她們殉葬,目的很明確。
明朝是一個特殊的時代,在明朝以前,中原王朝是宋朝,因為長時間的積弱,宋朝屢屢被游牧民族欺壓,最終兩宋先后都悲哀落幕。
其實關(guān)于宋朝的問題中,皇權(quán)被相權(quán)以及“外戚”牽制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朱元璋取締了相權(quán),也順勢打開了消滅外戚、后宮攝政的局面。
延續(xù)“人殉”制度,背后是朱元璋所釋放的信號,這也就意味著,并非只有他一個人需要如此去做,還有往后的大明天子,也需要“效仿”他。
進(jìn)行“人殉”,這個殉葬之人,并非僅僅是后宮,也有可能是文武大臣、宗室成員,其實殉葬的一種尖銳本質(zhì),就是借著先帝駕崩,來鏟除政治隱患。
除此之外,人殉的背后也是加大“人權(quán)”的懸殊感的重要手段。
在中原封建時代以前,也是奴隸制社會。
奴隸制社會存在的最大特點便是關(guān)于一些特定的人群,他們不具備“人”的資格,對于奴隸主而言,他們是可以任人宰割的。
在君王駕崩后,奴隸殉葬,這就是一種延續(xù)“統(tǒng)治”的方式,更是一種殘忍的契約,長久如此,人權(quán)就會不斷地降低。
而草原文明,則是把這種奴隸制形態(tài)一直延續(xù)到了元代、甚至是后來的清代。
這樣的社會形態(tài)背后,得到的是“皇權(quán)”至高無上,很顯然的,朱元璋締造的大明,追求的正是一個這樣的模式。
他建立錦衣衛(wèi),對開國大臣進(jìn)行清洗,無一不反映出朱元璋內(nèi)心的一種“追求”,雖然只是一種扭曲的追求。就在這一系列的事件發(fā)生后,“人殉”制度,在大明延續(xù)了一定的時間。
當(dāng)明成祖朱棣駕崩時,他也選擇了一些后宮進(jìn)行殉葬,被譽為“仁”的明仁宗朱高熾都不例外,挑選了一些后宮妃子殉葬,最后停止這項殘忍制度的,反而是釀造了大明悲劇的“明英宗”朱祁鎮(zhèn)。
朱祁鎮(zhèn)取消殉葬,是一系列“陰差陽錯”造成的,當(dāng)年發(fā)動了奪門之變后,明代宗朱祁鈺在病床上不久就死去了。
朱祁鎮(zhèn)即便很厭惡弟弟,但還是為他進(jìn)行了“人殉”,可見在一開始,朱祁鎮(zhèn)是沒有廢除人殉制度的想法的。
之所以要廢除人殉,最根本的一個因素,或許是與朱祁鎮(zhèn)想要留下“身后名”有關(guān)。他的一生大致是有些荒唐的,土木堡之變讓大明直線下降。
廢除人殉,將朱元璋留下的幾乎等同于“祖制”的制度剔除,這是他“彌補”的一種方式,而實際上,朱祁鎮(zhèn)廢除殉葬制度,的確為他后世的名聲加分。
不過值得一說的,大明時代的“人殉”,和以往的人殉又有所不同,因為在大明朝為先帝“殉葬”的后宮家庭,都會受到厚待,說通俗些,雖然她們像“奴隸”一樣被安排了命運,但她們也有一定的回報,并非是完全地受損。
為了鼓勵和安撫這些后宮之人,朝廷會給予她們家族恩惠,讓他們的家族之人受到庇護(hù),甚至是入朝為官,最低的待遇,都是“世襲”錦衣衛(wèi),與明朝始終。這個“誘惑”,對于這些后宮之人來說也是不小的,在權(quán)衡之下,她們也想留下好名聲,與先帝一同去另外一個世界。
總的來說,朱元璋延續(xù)殉葬,這是他的時代環(huán)境和他個人思想雙重因素造成的,對于中原王朝而言,這種行為是突兀的,但從元朝之后的歷史線來看,又是合理的。
而這種制度的最后廢除,也是在意料之內(nèi)的,唯一想不到的是,完成廢除的,竟是那個被后世人所“冷嘲熱諷”的明英宗罷了。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