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黃巾起義,大家都會想到什么呢
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張角依據(jù)《太平經(jīng)》中“有天治、有地治、有人治,三氣極,然后歧行萬物治也”的理論,自稱“天公將軍”,其弟張寶自稱地公將軍、張梁自稱“人公將軍”,打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宣布起義。起義軍皆頭裹黃巾,象征“黃土”,因此也被稱為“黃巾軍”。起義軍殺貪官、打土豪,將財物分給百姓,看似轟轟烈烈,但很快就被撲滅了。明明漢王朝氣數(shù)“已盡”,為何黃巾軍的起義還是失敗了?“三公將軍”是為生民立命,還是倒行逆施?
一、民不聊生,賢師起義
東漢末年,土地兼并越加尖銳,直接導致地方豪強勢力的崛起,加上漢王朝中央政府政治黑暗,以及天災與瘟疫的雙重打擊,廣大家破人亡的農(nóng)民與豪強地主及封建王朝的矛盾激化,妻離子散、易子而食與朱門酒肉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雙方距離刀劍相向也僅僅差一個契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張角嶄露頭角,和兩個弟弟張梁、張寶活動于災情最嚴重的翼州一帶,一邊治病醫(yī)人,一邊進行傳教活動。
張角與弟弟張梁、張寶都信奉道教,同時受《太平經(jīng)》以及“黃老”思想的影響,決定為生民立命,創(chuàng)立“太平道”,向世人宣稱在天上有鬼神監(jiān)視人們的行為,并根據(jù)人們行為的善惡來增加或減少他們的壽命,要求人們多行善事,少做壞事。太平道一出,可謂是一呼百應,再加上張角以一身醫(yī)術走天下,不僅救了許多人,還到宣傳太平道義中反對剝削、斂財,主張平等互愛的學說、觀點,深得窮苦大眾的擁護。在十余年的努力下,太平道勢力遍布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教徒人數(shù)達到了數(shù)十萬,張角見太平道已成氣候,便以《太平經(jīng)》中“眾星億億,不若一日之明也;柱天群行之言,不若國一賢良也”,自稱大賢良師,為太平道總首領,張梁、張寶則自稱大醫(yī),亦為太平道首領,現(xiàn)萬事俱備,準備起義。
二、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張角常持九節(jié)杖,在治病救人的掩護下傳教,后又派出弟子八人,到四面八方去宣傳教義,發(fā)展徒眾,“以善道教化天下”。眼見時機成熟,張角選定甲子年甲子日,即漢靈帝中平元年(184)三月五日,為起義日。各方渠帥積極籌備,他們用石灰在洛陽的市門及州郡官府墻上書寫“甲子”等標語,響應張角“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甚至起義軍還有地方官員、朝廷內(nèi)的宦官為內(nèi)應。
張角深知僅憑一群手無寸鐵的農(nóng)夫是很難與裝備精良的官府軍隊作戰(zhàn)的,因此他將一切賭注押在了洛陽。先是讓手下馬元義聯(lián)系賄賂朝廷內(nèi)的十常侍,再加上洛陽城中的信徒來個內(nèi)外俱起,如果事情順利,朝廷內(nèi)有宦官政變,同時洛陽城內(nèi)兵變,而且洛陽城外還被信徒包圍,漢靈帝插翅難逃。眼看起義日期將近,但還是走漏了風聲,張角弟子中一個叫唐周的信徒上書官府告發(fā)起義之事,于是朝廷趕緊下令誅殺了馬元義,搜捕屠殺在洛陽的教徒,提前做好了準備,讓張角不得已提前發(fā)動起義。起義軍分布在各地州郡,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七州二十八郡都有戰(zhàn)事。黃巾軍一路勢如破竹,他們燒毀官府、殺害吏士、四處劫略,州郡失守、吏士逃亡,朝廷震蕩。
三、烏合之眾,漢室氣盡
張角雖然是黃巾軍的起義首領,但這種帶頭作用并沒有持續(xù)多久,他僅僅在老家冀州指揮作戰(zhàn),而其他地方的起義軍也沒有明確的目標,除了拖家?guī)Э诖蚪俟俑偷刂鱽硖铒柖亲油猓缤惺呷獍銢]有同一目標,亦沒有對“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渴望。而且因為是由廣大農(nóng)民組成,軍隊素質(zhì)可見一斑,也僅僅能打點順風局,在裝備精良的精銳面前就如刀板上的魚肉般任人宰割。而統(tǒng)帥軍團的渠帥們也少有具備出色軍事才能的,他們往往為了保住自己的人員,當友方有難時,基本不會相救。而且在發(fā)展后期,黃巾軍甚至“喪心病狂”到了對曾經(jīng)和自己一樣的農(nóng)民痛下殺手。就是這樣一群烏合之眾,“初雖有歡;后必相吐;雖善不親也”,滅亡已成必然。
雖然黃巾軍未能成就推翻漢室的事業(yè),但這場起義還是給了東漢王朝這個暮年老人一記重創(chuàng)。平定黃巾之亂后,漢靈帝顯然沒有意識到王朝將危,或是已經(jīng)意料到了但已經(jīng)無回天之術,依然沉溺于酒池肉林之中,沒有采取任何措施。由于盡快平定叛亂,中央下放大權至地方,這讓本來兵強馬壯的州牧名正言順在地方割據(jù)勢力,除了曹操、袁紹、孫堅、劉備等崛起的勢力外,就連劉焉、劉表這種皇室宗親也在入主地方后公然斷絕與中央的關系,成為中央根本無法約束的存在,為之后的軍閥混戰(zhàn)揭開序幕。
黃巾起義的初衷相必是美好的,因為其“天以至道為行,地以至德為家,共以生萬物,無所匿,無所私”的思想接近于“大同”,才在十余年間收獲大量民間信徒,創(chuàng)立了遍及王朝三分之二以上州府的太平道。但不是所有人都和張角一樣是有志之士,也不是所有人都心懷天下,在起義軍中,大部分人的想法不過是“混”口飯吃。古往今來成王敗寇,若黃巾起義成功,自然成就一段佳話,但因為種種原因,黃巾軍起義失敗,在正統(tǒng)王朝看來,這就是一場“倒行逆施”的叛亂。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