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知秀網(wǎng)小編帶來了一篇關(guān)于東漢光武帝劉秀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jīng)涌現(xiàn)過不少杰出的皇帝,他們君臨天下,各有作為。但平心而論,一些所謂的千古一帝,不免都有或多或少的人格缺陷,有的甚至還非常嚴重。如果說到最為完美的帝王,恐怕要落在東漢光武帝劉秀身上。
一、身份高貴,出身貧苦,擁有開掛的人生
我們讀《三國演義》,總會被劉備那句“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玄孫”將耳朵磨起繭。劉備是不是漢皇后裔,實在是值得懷疑的,但劉秀是皇家血脈,是不可辯駁的。他是有據(jù)可查漢景帝的兒子長沙定王劉發(fā)一脈。
不過,因為漢武帝頒布過“推恩令”,宗室的爵位將逐級遞減,到劉秀父親這一代,就只能做縣令這樣的小官了。更悲催的是,9歲的時候,劉秀就失去了父親,成為孤兒和平民。
但劉秀自地皇三年(公元22年)起兵,短短三年時間后就登基稱帝,又花了十二年時間,再次以漢朝的名義統(tǒng)一天下。他雖然只是漢高祖劉邦的眾多血脈之一,不過卻是最爭氣的那一個。一個沒落的貴族,奇跡般的將天下歸一,難怪現(xiàn)在一直有人說他是位面之子、天選之人。
二、英明神武,仁德服眾,創(chuàng)下盛世輝煌
如果說劉邦得天下,有賴于漢初三杰的輔佐,朱元璋得天下,離不開徐達、李善長的支持,那么劉秀的左膀右臂就是“云臺二十八將”。然而二十八將除了鄧禹、馮異略有名氣外,遠不及其他開國將領(lǐng)那么耀眼呢?
這就是因為劉秀能力太強,凡事都能搞定,無論戰(zhàn)略布局還是沖鋒打仗,他都蓋過了那個時代的人物。難怪諸葛亮都曾經(jīng)無不羨慕的稱贊光武帝:
光武神略計較,生于天心,故帷幄無他所思,六奇無他所出,于是以謀合議同,共成王業(yè)而已。
大概也因為如此,他更比劉邦、朱元璋等人更有自信,雖然從微末起兵,得到天下后,卻沒有濫殺功臣。云臺二十八將幾乎個個榮華富貴一生。
開創(chuàng)帝業(yè)之后,光武帝沒有對自己放松。他先是推翻了王莽時期的亂政,恢復(fù)西漢前期三十稅一的賦制。同時,他并不像漢武帝一樣好大喜功,耗費民力,而是偃武修文,不尚邊功。他深知天下疲敝,愿意與民休息,如果不是緊急大事,他是不動刀兵的。這樣的帝王,最終創(chuàng)下了“光武中興”的輝煌。
三、生而偉大,死亦偉大,陵墓別具一格
公元57年,劉秀去世,這位在建功立業(yè)、治國理政甚至個人感情上都完美無瑕的皇帝,留下了一份感人至深的遺詔,他要求官員不要離開屬地,也不要采取驛站等形式吊唁,一切從簡。
朕無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務(wù)從約省。刺史、二千石長吏皆無離城郭,無遣吏及因郵奏。
劉秀的陵墓更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別的皇帝都是背山面河,一派開闊之勢,彰顯襟懷博達,駕馭萬物之志。唯有劉秀,他的陵墓選在洛陽市北20公里處的孟津縣白鶴鎮(zhèn)。陵墓占地僅僅25畝,還不及秦陵的三千分之一。劉秀不要求富麗堂皇的地宮,也不要占地過于龐大,更不要奢華無度的陪葬品,只需要順利排水就好。
當時的這個地方,相傳是龍馬背負“河圖”、神龜背負“洛書”之初,也是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劉秀的陵墓修好后,不久被淹沒在黃河的河灘之下。也正因這個原因,它躲過了戰(zhàn)火的摧殘和盜賊的光顧,兩千多年來依舊得到了安寧。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