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諸葛亮嗎?知秀網(wǎng)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nèi)容。
諸葛亮死后,蜀漢向鄰國東吳通報,東吳的反應是“吳主因丞相新亡,亦自流涕,令群臣皆掛孝”。就像聯(lián)合國為周總理逝世而降半旗一樣,這是一種高規(guī)格的禮儀。讓我們奇怪,孫權與諸葛亮感情很好嗎?他為何要這樣?
呵呵,感情好可以“流涕”“掛孝”;感情不好,也未嘗不可。
三國之勢,是魏強、吳較弱、蜀最弱。這樣的情況之下,就像今天的美國、歐洲的英國一樣,總是老大“拉著老三打老二”,把老二干趴下了,對老大的威脅也就解除了——老三實力相差較遠,一時還不能威脅到老大。
那么老二老三該怎么辦呢?生存是關鍵,發(fā)展是目標,當然是要老二老三聯(lián)合起來,一起對付老大。
吳國是老二,他需要與蜀漢聯(lián)合,共同應對魏國的壓力(或者是潛在壓力)。所以在吳蜀兩國的歷史上,分分合合,矛盾一直存在,卻沒有最終決裂。就是因為兩國的領導都很清楚,他們彼此需要,合作才能共贏。
合作有個前提,就是兩國的領導,都得是清醒的政治家,才能做出冷靜的判斷。
孫權想完全吞并蜀漢,但是做不到完全吞并的時候,他還算是個清醒的政治家。劉備偶然沖動一下,基本算是清醒的政治家。諸葛亮愛惜政治羽毛,不敢太抒己見,不敢堅決反對劉備的決策(哪怕是錯誤決策),但大部分時候,是個清醒的政治家。所以在劉備時期、劉備死后的諸葛亮主政時期,吳蜀兩家都能保持合作、至少是不搞對抗。
但是諸葛亮一死,蜀國的主政者就成了劉禪。這混小子沒有自己的見解,容易被周圍人影響,而他周圍是什么人都可能有,沒有政治高度的居多數(shù)。所以蜀國到了劉禪手里,就不一定會采取什么國策了。
而蜀漢的國策失誤,就有可能影響東吳的利益。
孫權對諸葛亮的死反應強烈?說到底,孫權是對東吳的國家利益感到緊張。
緊張的同時,也不忘邀利:“令全琮引兵數(shù)萬,屯于巴丘界口”,一旦有機可趁,東吳肯定不會坐失良機。
邀利的同時,合作還是大方向:孫權折箭為誓:“朕若負前盟,子孫絕滅!”仍舊要保證吳蜀兩國的合作。
“流涕”與“掛孝”,都是低成本的運作,卻能換來兩國合作。何樂而不為?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