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末群雄混戰(zhàn)初期,出身“四世三公”的袁紹曾經(jīng)顯赫一時,甚至一度被各路英雄公推為討伐董卓的盟主。但官渡之戰(zhàn)中,他率領(lǐng)10萬精銳,竟然被曹操萬余大軍一戰(zhàn)而滅,徹底暴露出外強中干的“草包”本質(zhì)。那么,如此一個“繡花枕頭”,為何能夠在黃河以北連續(xù)打敗各路對手,拿下青幽并冀四州呢?下面知秀網(wǎng)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毜慕榻B,一起來看看吧!
其一是冀州牧韓馥,“潁川人,為御史中丞,董卓舉為冀州牧。”他是當時的杰出之士,也是天下聞名的所謂“豪杰”。不過他是“袁氏故吏”,曾經(jīng)常年在袁紹的叔叔袁隗身邊做官,與“汝南袁氏”這個顯赫世族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后來“感念袁氏舊恩”,竟然不聽部下勸阻,將兵精糧足的冀州之地拱手送給了袁紹。
其二是幽州牧劉虞,系東漢王朝宗室出身,其祖父劉嘉曾擔任過之一的光祿勛。除了顯赫的出身外,其本人“初舉孝廉,稍遷幽州刺史”,后來還曾被任命為太傅,是當時世族中的著名人物。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十八路諸侯聯(lián)合討伐董卓期間,袁紹等人甚至打算推舉他登基稱帝,以代替董卓所立的小皇帝(即漢獻帝)。
劉虞和公孫瓚同在幽州,一山不容二虎。雖然劉虞官居州牧,又德高望重,但在頻頻遭遇烏桓、鮮卑等游牧部族南下侵擾的幽州,還是要依靠公孫瓚這樣的軍事將領(lǐng),導致公孫瓚統(tǒng)帥的軍隊愈來愈多,陸續(xù)控制了右北平、遼西等多個郡縣。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感受到威脅的劉虞集合10萬人進攻公孫瓚,但他一方面要求部隊“不要多傷人”,又下令愛惜百姓的房屋,下令不許破壞焚燒城池,結(jié)果部下束手束腳,在薊縣城下久攻不克,士氣低落,而公孫瓚趁機防火突襲,大獲全勝。劉虞向北逃至居庸縣,最后被破城俘虜。
因此,北方四強中的兩強——韓馥和劉虞實際上并未與袁紹交手。韓馥屬于主動繳械投降,劉虞則是被公孫瓚擊敗的。其后,公孫瓚雖然基本控制了幽州,但力量并未因此壯大,反而被進一步削弱,因為劉虞雖然如宋襄公一般迂腐,畢竟是世家大族的代表。公孫瓚將其俘殺后,漁陽等郡的大姓豪族紛紛起兵反抗,鮮于輔、齊周、鮮于銀等劉虞舊部推舉閻柔為烏桓司馬,與公孫瓚部將鄒丹戰(zhàn)于潞河之北,斬殺鄒丹等4千余人。后來,一向與劉虞親善的烏桓人也加入戰(zhàn)團,配合袁紹大軍于興平二年(公元195年)破公孫瓚于鮑丘,殺2萬余人。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