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5年農歷九月初三,正是乾隆登基六十周年的日子,也就是在這一天,乾隆將公布皇儲究竟是誰。話說,自雍正創(chuàng)立秘密立儲制度后,儲君是誰,就成了天下最大的秘密。早在1773年,乾隆就將立儲詔書藏于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匾額后,隨后的這22年,匾額后的名字就成為天下臣民最熱衷猜測、卻又始終沒有確切答案的謎題。直到九月三日這天,這一切終于真相大白:皇十五子永琰被立為皇儲,因為永是常用字,為了繞開避諱的麻煩,永琰因此改名颙琰,在三個多月后的新年,正式登基,是為嘉慶皇帝。下面知秀網(wǎng)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毜慕榻B,一起來看看吧!
而在懸念即將揭曉的一剎那,永琰的內心其實并沒有多少波瀾,因為就在前一天晚上,和珅就獻給他一柄玉如意,這其中的含義,傻子也都明白。只是,讓和珅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弄巧成拙了:永琰并沒有記下他的擁戴之功,反而在后來懲處他時,這事兒成了頭條罪狀,當然,這都是后話了。
而在九月三日這天的永琰,不僅體會到了即將邁向人生巔峰的喜悅,也知道了什么叫母憑子貴:她的生母、早已去世的令懿皇貴妃被追封為皇后。也直到這時,永琰才明白為何他的皇阿瑪沒在她額娘生前封后:避免人們通過立后猜出皇儲究竟是誰。
說起令妃來,這大概是乾隆朝后宮中最大的黑馬。這個本是內務府三旗包衣出身的魏姓女人及其兒子,拿走了后宮盛宴中最大的蛋糕,這恐怕是她剛入宮時,做夢都不敢想象的事情。畢竟,內務府三旗包衣,是皇室的家奴,雖然只是一種身份上的認定,但家奴就是家奴,出身注定了卑微。所以,令妃和他的兒子可以說創(chuàng)造了一個清宮的奇跡。
而這一切,又不得不讓人聯(lián)想到康熙的第八個兒子允禩。允禩的母親衛(wèi)氏被康熙封為了良妃,雖是五妃之一,地位尚可,但良妃最大的問題也是出身卑微:她出身于辛者庫。所謂辛者庫,是包衣的一種,因為良妃并不是罪籍,所以她這個辛者庫和一般的包衣佐領其實是一樣的。
換句話說,康熙的良妃與乾隆的令妃,出身都差不多,只是令妃的兒子嘉慶最終成了皇帝,而良妃的兒子允禩,按正史說法,正因良妃出身卑微,最終失去成為皇儲的資格。那么,同樣是出身卑微,差距為何這么大呢?
先說一下允禩的為人。他做人的口碑很好,在皇子和朝廷中威望都比較高。而他在18歲時,就被康熙封為貝勒,成為康熙諸子中最年輕的貝勒爺,可以看出康熙對他的喜愛。另外,康熙將最難管理的內務府交給允禩打理,也可以看做是康熙對允禩的信任和對允禩才干的認可。
而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大膽地推測,康熙其實并不嫌棄良妃的出身,但滿漢大臣眾口一致的推薦允禩為太子,讓康熙感到了害怕。因為太子一旦確立,將會以太子為中心形成一個新的政治勢力。而允禩在朝野中威望如此之高,真的成為太子,這康熙怕是要成孤家寡人了,甚至可能會被架空從而被迫交出權力。所以,為了避免以后的麻煩,康熙也就立即否決了允禩。但他心中真正的理由,又登不上大雅之堂,只好尋個出身卑微的借口,來堵住悠悠之口。
也正是經(jīng)歷了康熙朝九子奪嫡的教訓,雍正發(fā)明了秘密立儲之法,這就避免了一旦儲君公開,會形成以儲君為中心的政治勢力的弊端,從而避免了父子之間的猜忌,穩(wěn)定了朝局。乾隆是這一制度第一個受益者,嘉慶則是第二個。只不過,不知道雍正有沒有考慮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康熙也秘密立儲,那么,這個儲君會是誰呢?雍正還會成為皇帝嗎?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