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二代”孩子心理特點及教育問題嚴峻,家長切莫大意。有些人因為對挫折的忍受能力差而灰心,這個特征在獨一代孩子身上已經(jīng)顯現(xiàn),現(xiàn)在在獨二代身上更加明顯。
我在幼兒園遇到這樣一件事情:幼兒園中班的一次教育活動,老師提出問題讓小朋友討論、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很多孩子都舉起小手要求回答問題,老師叫了其中一個孩子的名字,突然另一個男孩大叫起來,聽課的老師們都很驚愕,而班級老師和其他小朋友似乎對他的表現(xiàn)沒有感到意外。
原來是因為男孩舉了手,而老師沒有請他發(fā)言,他就大喊大叫起來。課后老師告訴我們,這個孩子一貫如此,拿他已沒有辦法,因為家長對孩子一味溺愛和遷就。
在教育活動隨后的提問中,老師也給了這個孩子發(fā)表看法的機會,而他的回答簡直文不對題;但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他也從來不認真聽其他小朋友的發(fā)言,沒有表現(xiàn)出一點兒謙虛好學的精神來。
連舉手而沒被老師叫到名字這樣的小小挫折(甚至我們都不能把這個叫挫折),孩子都不能忍受,我們還能指望他將來能完成什么樣的工作呢?
獨二代孩子,一般都是在家長的贊美聲中成長的,很多家長接受了“無批評教育”的科學觀念,把“無批評”簡單理解為不批評而一味表揚,把“寶寶你真棒!”掛在口上,即使孩子做錯了事情,也無原則地護著孩子,生怕孩子受一點兒委屈。
例如,大人說話時,孩子任意打斷大人的談話、隨便插嘴,此時有幾個家長能認真地對孩子進行必要的禮儀教育?很多家長都是笑瞇瞇地等著寶寶發(fā)表“高見”,聽完之后還不忘贊美幾句“寶寶說得真好!”
無批評教育,其實說的是尊重孩子的特點;因為孩子的經(jīng)驗少、能力有限,他們還處在發(fā)展過程中,對于他們所犯的錯誤,要在尊重他們的基礎上給予幫助和糾正。
例如在上例中,大人說話時孩子亂插嘴,無批評的做法就是,堅定地告訴孩子:請你等待2分鐘,我們把事情說完,再認真聽你說話;而不是簡單粗暴地說:“你這孩子,怎么這么討厭!”“大人說話時不要隨便打斷!”
如果孩子做到了安靜等待2分鐘,之后大人也要履行自己的承諾,認真傾聽孩子的談話;如果孩子做不到,也要告訴他因為他不能安靜等待,所以大人要花更多時間來處理自己的事情,也就沒辦法聽他說話。這樣做,既尊重了孩子又告訴他正確的做法,才是真正的無批評教育。
五、獨立性差
由于家長,尤其是隔代老人的過度保護,除學習活動之外,孩子在家中幾乎沒有什么動手機會。尤其對于3歲前的孩子,家長認為寶寶還小呢,理應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孰不知這樣一來,將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事實上,家長的“過度愛護”,超出孩子的需要、超出孩子的承受能力,造成孩子事事總得依賴家長,對孩子的發(fā)展尤為不利!有個極端的例子:有個5歲孩子,每天早晨吃的煮雞蛋都是家長幫他剝了殼的;有一次孩子參加幼兒園春游活動,到了吃飯時間,老師發(fā)現(xiàn)他拿著食物在發(fā)呆,詢問后才知道,孩子不知道怎么剝雞蛋殼!
這種情況對孩子自信心的損傷是顯而易見的:孩子覺得自己離開了大人的照顧,就什么都不會做,無法生活,他們從心里覺得自己能力低下。
心理學家的研究已經(jīng)證實,自信心是獲得工作和學習成功、獲得生活幸福的關鍵因素,所以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是家長最該關注的事情,而孩子自信心就是在他完成一件又一件的事情、解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的過程中樹立的。
家長如果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yǎng)成有自信的人,就要注意讓孩子從小自力更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讓孩子自己穿衣、穿鞋、吃飯等等,而家長不妨做個“懶”家長。
例如,孩子2歲開始,就讓他們自己用勺吃飯,家長不要再那么“勤勞”地給孩子喂飯了。到了4歲,就讓孩子自己練習使用筷子,手巧而心則靈啊。雖然在我們成人看來,吃飯、穿衣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但對于3歲前的孩子來說,這些就是事關重大的任務。
獨二代兒童的心理特點說了這么多,似乎還是負面特點說的多而正面的少;仔細想來,原因在于我們對下一代寄予了很高期望,心里想著他們能把缺點都改正了,所以情不自禁地對負面特點格外關注。當然,獨二代兒童的心理特點還有很多,例如他們的敏感、好學,他們的自尊心強等等。
和獨一代兒童比較起來,獨二代孩子處于一個社會發(fā)展更加快速、職業(yè)競爭更加激烈的社會,他們身上的擔子更加沉重,而獨一代父母的養(yǎng)育職責也更加重大!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