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清朝皇室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知秀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公元1636年,由關外女真部族建立了清朝并且統(tǒng)一政權。女真族就是我們如今熟知的滿人,現(xiàn)在我們有許多清宮電視劇都講述著當時清朝的故事,劇中的演員說的都是標標準準的普通話,那么在真實歷史上滿清皇室到底說的是什么語言呢?到底是漢語還是女真族本土的滿語呢?或許作為清朝末期皇帝的溥儀才最為清楚。清朝國號的由來是由順治皇帝入關之后才正式使用的國號,女真族早在努爾哈赤時期就逐漸強大,后續(xù)更因為皇太極和順治等掌權者發(fā)展后女真族越發(fā)強大,最終清朝正式入關建立清朝,成為當時中原地區(qū)的王者。女真族的發(fā)源地是在山脈眾多的關外,日常使用的語言被稱為“滿語”。
但是在那個文化落后的年代,要重用不懂得滿語的漢人官員是很麻煩的,讓全國上下都統(tǒng)一學習滿語也是不現(xiàn)實的,因為當時漢人占清朝的人口比例是很大的。所以當時清朝統(tǒng)治者做出了一個決定,他規(guī)定請朝廷的官員一定要識漢語,規(guī)定上朝時一定要講漢語,而下班之后用什么語就沒有硬性規(guī)定。
但是在這個規(guī)定剛剛實行的時候并不順利,當時很多滿族旗人身居高位,他們對于學習漢語的熱情并不高,甚至有很多滿人根本不屑學習漢語。所以在清朝前期的時候,經常是漢語、滿語、蒙古語混合使用,這給清朝政府帶來了很多的麻煩。一直到了直到順治和康熙時期,這種多語混合使用才得以改善。
溥儀作為清朝的十二位皇帝中最后的一位,他的“皇帝之路”可謂曲折離奇,他對于清朝皇室王族到底說滿語還是漢語,是最有公信力的。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溥儀從遼寧的撫順回到北京,他成為了一個和普通人沒啥區(qū)別的“平民”,當時的他曾在自己寫的《我的前半生》中說他的滿文是他學的語言中是最差的。
這讓很多人多覺得不可思議,作為一個滿族皇帝他居然連自己的母語都不熟悉。這是有原因的,在溥儀的滿語老師伊克坦離世后,當時的宣統(tǒng)皇帝曾認為要將英文作為當時清政府的“官話”,并且要求在全國中廣泛推廣。而溥儀在紫禁城作為皇帝也不過是區(qū)區(qū)的三年,所以他的滿語水平不高也是情有可原的。
那么在溥儀之前,其它的在皇帝又是說的什么語言呢?他們的滿語水平是不是也像溥儀一樣低呢?《清史稿》還有《清宮檔案》中曾有一段對于這個問題的記載:當時的滿族皇室皇子每年只能夠休息兩天,剩下的時間都必須進行嚴格的學習。當時他們學習的內容大多數(shù)就是和滿語、漢語、蒙古語相關的課程。
所以就是說當時的皇子從剛剛有學習能力開始就要學習三種語言,他們不僅要學滿語還要學習漢語和蒙古語。在和漢朝官員打交道的時候就講的漢語,在和蒙古的軍官討論時就講蒙古語,只有在和自己民族的兄弟長輩講話時才說滿語。
在當時清朝從政的人除了有漢人、滿人、蒙古人之外還有很多來自韓國的人,甚至有許多來自西方的傳教士來訪清朝。當時清朝歷史上的王子王孫都會用多種語言交流。因為滿清的創(chuàng)建民族本來就是一個游牧民族,因此清朝掌權者在順治皇帝之后大多都會使用三四種語言,以面對不同民族的官員。
溥儀皇帝當時主要的語言也并非滿語和蒙古語,而是英語??梢哉f當時清朝統(tǒng)治者說那種語言只要是看情況而定的,在面對不同的場合和語境的時候會選擇不同的語言,如今我們從電視劇中看到那些皇帝和宮女說著一腔流利的漢語也是很符合常理的,因為清朝當時還是漢人居多。
結語:綜上所述,當時清朝皇室使用什么語言是根據著情況和時代的變化而改變的。并沒有固定說那種語言,各民族組成的清朝里說什么語言的人都有,為政的大官更是來自各個不同的民族,所以為了能夠正常的交流,他們大多會掌握著三四種語言以面對不同的人。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