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綦毋潛,大家都會想到什么呢?下面知秀網(wǎng)小編為各位介紹一下相關(guān)的歷史事跡。
唐朝有才華的詩人很多,有的千古留名,婦孺皆知,如李白,如王維;有的璀璨一時,淡泊于世,漸漸不為人知,“愿為持竿叟”的綦毋潛就是其中一位。
綦毋潛大約在公元692年出生在江西贛州的南康,字孝通,少年早慧,十五歲就離開家鄉(xiāng)來到京都長安,成了游學(xué)的“京漂”,漸漸有了詩名。
才學(xué)盛于當(dāng)時,與王維、張九齡、孟浩然等都是好朋友,恐怕他想不到千年以后卻是因落榜而被后世人所熟知,因為科考失利那年,好朋友王維給他寫了一首《送綦毋潛落第還鄉(xiāng)》,后被清代的蘅塘退士收進《唐詩三百首》,使得綦毋潛成為千古有名的落榜生,也側(cè)面說明,當(dāng)時落第,并非才學(xué)不好,只是剛巧應(yīng)試文章不合考官的意而已,正如王維詩中所勸慰:
圣代無隱者,英靈進來歸。
逐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
既至金門遠,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
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
行當(dāng)浮桂棹,未幾拂荊扉。
遠樹帶行客,孤城當(dāng)落輝。
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這首詩里表現(xiàn)出的“不念過往,不畏將來”的精神,是非常貼心的勉勵,也可以作為千百年來,給莘莘學(xué)子們的加油打氣詩,給懷才不遇者的鼓勵勉慰詩。
落第的綦毋潛,與好朋友們依依惜別后,回了老家江西贛州,繼續(xù)耕讀,幾年之后,再次赴京趕考,終于進士及第,逐漸成為盛唐時期江西最有名的詩人。
綦毋潛性格恬淡,詩風(fēng)與王維接近,滿腹才學(xué)但一直未被朝廷重用,時有親近田園的歸隱之心。期間回鄉(xiāng)省親,路過洪州,即今江西南昌,與當(dāng)時洪州都督張九齡相會,政見相同,交談甚歡,并以詩作唱酬。
后來,張九齡成為一代名相,輔佐唐玄宗,但唐玄宗越來越好大喜功,越發(fā)親近那些建立邊功的武將,對一些武將的不法行為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比如安祿山,玄宗不聽賢相張九齡居安思危的良言諫告,放虎歸山,對朝廷失望的一些文臣有的就選擇了不問世事,綦毋潛也在其中,第一次辭官歸隱,已經(jīng)四十不惑,好朋友王維又送了他一首詩:《送綦毋秘書棄官還江東》:
明時久不達,棄置與君同。
天命無怨色,人生有素風(fēng)。
念君拂衣去,四海將安窮。
秋天萬里凈,日暮澄江空。
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
和光魚鳥際,澹爾蒹葭叢。
無庸客昭世,衰鬢日如蓬。
頑疏暗人事,僻陋遠天聰。
微物縱可采,其誰為至公。
余亦從此去,歸耕為老農(nóng)。
老朋友王維表達了自己的一份理解,感慨境遇相同,心靈相通,羨慕綦毋潛走出俗務(wù),歸隱自然,勸慰朋友和自己“天命無怨色,人生有素風(fēng)”,描繪回歸自然的秋光山色,明空萬里,自己也想一同歸去。
綦毋潛帶著朋友的一份別情,在江淮一帶游歷,飽覽山河風(fēng)光,正如王維詩中所言,一葉扁舟,在幽幽蒹葭之中悠蕩,在月光之下扣舷而歌,好不自在。
這樣瀟灑了幾年,士大夫的情結(jié)總是讓他不能真正斷了“濟蒼生,安黎民”的念,于是重新復(fù)出謀官,先任左拾遺,后任著作郎,但盛世留給他的時間已經(jīng)不多了,不久后安祿山起兵,安史之亂爆發(fā),綦毋潛徹底死心,再度歸隱,回到江淮一帶。
江淮的湖光山色都收進了綦毋潛的詩中,留下許多詠嘆自然風(fēng)光的山水紀游詩篇,《題鶴林寺》中留下“松覆山殿冷,花藏谿路遙”的千古名句,還有歷代詩評家都贊許的《題靈隱寺山頂禪院》:
招提此山頂,下界不相聞。
塔影掛清漢,鐘聲和白云。
觀空靜室掩,行道眾香焚。
且駐西來駕,人天日未曛。
其中“塔影掛清漢,鐘聲和白云”,也是歷代未有的好句,《唐人才子傳》中所言,綦毋潛“善寫方外之情”,善于抒發(fā)世俗之外的感情,典雅清麗,恬淡適然,這一詩作風(fēng)格,歷代選家都認為莫過于《春泛若耶溪》,這是綦毋潛最著名的一首,也入選了唐詩三百首,與王維送他的那首勸慰落第還鄉(xiāng)的詩遙遙相望,像是給落第詩的一個最終注腳:
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
晚風(fēng)吹行舟,花落入溪口。
際夜轉(zhuǎn)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彌漫,愿為持竿叟。
這首詩非常具有流動畫面感,就像是一個古代版詩意小視頻:鏡頭跟著詩人,詩人懷著隱居幽念,登上一葉扁舟,隨心所欲蕩著,晚風(fēng)輕輕推送著小舟緩緩行進,順著一路花叢就入了溪口,悠悠蕩蕩,蕩到夜色起時,已轉(zhuǎn)過西山溝,隔山仰望,看見了星斗閃爍,此時水面與星空之間彌漫著氤氳的水氣,小舟在如煙水霧中穿行,月亮低低在林間一路劃向了身后,人生與這世事都如這水霧渺茫無盡啊,我愿終老在這水鄉(xiāng),做一個持竿垂釣的老叟……
在這樣的基調(diào)中,鏡頭越來越遠,越來越遠,詩人與小舟,逐漸消失在水面,消失在天際……
而綦毋潛,也是真的消失了,綦毋潛二次歸隱江東后,未曾返回故里,之后不知所終,再無音信,就像真的在漂流中劃入了平行世界,最終沒人知道他卒在何方,享年多少。
綦毋潛現(xiàn)存詩作大約二十六首,唯有以此為證:這個世界我曾來過。
另注:綦毋氏復(fù)姓是一個多民族的古老姓氏,今已不再,主要來自春秋時晉國大夫綦毋張的后人,也有一部分出自古匈奴族的姓氏,后簡改為單姓綦氏、毋氏、張氏等,分別融入各姓氏大家庭。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