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董展三顧草廬圖》是隋代畫家董展創(chuàng)作作品,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下面知秀網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毜慕榻B,一起來看看吧!
作品賞析
詩塘,薩都刺識云。往予宦游長安。廉訪楊孟載出所藏道經變相視予。覺骨氣奇?zhèn)?。豐神奪目。其后有數(shù)小楷字。書汝南弟子董展敬圖。董展字伯仁。汝南人。隋唐間為光祿丈夫。與展子虔齊名。時人號為智海。其所給山水人物。深濃淺淡。多蒼古聳翠。層折曠宕。為世所最尚。亦不數(shù)見。然每不下名氏。前賢皆然。人罕知之。頃觀吳子壁間三頭圖。
漠漠有云霧起。人馬儼如也。大非俗史所能夢見。此非凡筆。乃伯仁所作也。吳子曰。先生何以知之。余曰。譬之野鶴立于雞群。其霜姿自然炯目。娶婦子都。美惡奪心。吳子乃長揖曰。非先生幾茅塞矣。于是索錄所述。遂匿而不出。至正甲午秋八月。燕山天錫山人薩都刺識。御題行書(乾隆丙子御題。詩文不錄)。
鑒藏寶璽五璽全。御書房鑒藏寶。石渠繼鑒。嘉慶御覽之寶。宣統(tǒng)御覽之寶。宣統(tǒng)鑒賞。無逸齋精鑒璽。
作者簡介
董展字伯仁,北周末隋初畫家。汝南(今屬河南)人。生于西魏,歷經北周、陳,隋初尚在。多才藝,鄉(xiāng)里稱為“智?!?。官至光祿大夫殿內將軍。
工畫佛像、人物、樓臺、車馬,雖無祖述,不愧前賢,動筆肖似,筆外有情。與北齊展子虔同時入隋室,并稱“董展”。先后在汝州白雀寺、固州海覺寺、江陵終圣寺、洛陽光發(fā)寺等處作壁畫。董伯仁的界畫“樓生人物,曠絕古今”。
唐代張彥遠評董、展之畫云:“董有展之車馬,展無董之臺閣。”竇蒙也誽:“伯仁樓臺人物,曠絕古今,雜畫巧瞻,變化萬殊?!碑嬠E有隋朝官本《周明帝畋游圖》、《彌勒變相圖》、《隋文帝上馬廄圖》、《農家田舍圖》等五卷,著錄于《貞觀公私畫史》?!缎彤嬜V》僅載《道經變相圖》一件。董展是兩個畫家姓氏的合稱。
“董”是董伯仁,隋朝汝南人,官至光祿大夫殿中將軍。為人多才多藝,人稱“智海”?!罢埂笔钦棺域宄颖比?,官至朝散大夫帳內都督。他的畫,故實人馬,命意精深,選景奇倔。
在隋、唐時期,由于二人畫藝的高超和齊名,人們尊稱為“董展”并不認為是一個人。為什么唐以后,人們把二人誤以為一個人呢?一是董伯仁和展之虔是同時代人,同時入隋,同時在隋朝為官。他們倆畫藝水平最高,名聲最大,當時人們習慣尊稱為“董展”,像人們稱李白、杜甫,合稱“李杜”一樣。唐朝人在書中也多稱“董展”。
如《貞觀公私畫史》中,在介紹董伯仁時說:“他工畫佛像、人物、樓臺、車馬……與北齊展之虔同時入隋室,并稱‘董展’。張彥遠在他著的《歷代名畫記》中介紹董伯仁時:“他在隋代畫壇上的聲名和展子虔并駕齊驅,后人稱為“董展”。二是北宋宣和年間,廷中內府把所藏的6396幅畫,231名畫家分類編著成書共20卷,名曰:《宣和畫譜》。
書中僅存有董伯仁的一幅畫:《道經變相圖》。在附作者介紹時,誤以為“董展”字伯仁之名,寫入書中,從此種下以訛傳訛的種子。三是到了元代,夏文彥編著的《圖繪寶鑒》五卷,首卷為畫論,余為畫史。收集了歷代畫家1500余人,書中仍以“董展”的名字沿襲《宣和畫譜》的錯誤。
從元代以后,所有的傳記、畫史、辭書、志書,都以“董展”這個錯誤的名字傳播開來。所以近代編寫《汝寧府志》、《汝陽縣志》《中國人名大辭典》等,都以“董展”的名字寫入書中,董伯仁、展子虔是兩個人,反被人們遺忘了。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