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七是“人日”是怎么來的?知秀網(wǎng)小編為大家?guī)硐嚓P(guān)內(nèi)容,感興趣的小伙伴快來看看吧。
按照傳統(tǒng)的說法,正月初七這一天,是人類的誕辰日,即人的生日,所以民間把這天叫做“人日”,當然,也有人日節(jié)、人勝日、人慶節(jié)、人七日多種叫法。
這個日子是怎么來的呢?
這一切都要歸之于我們的女媧,她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chuàng)世女神。
關(guān)于女媧的名字,過去有多種叫法,如媧皇、靈媧、帝媧、風皇、女陰、女皇、女帝、女希氏、神女、陰皇、陰帝、帝女等等。
女媧對我們最大的貢獻有兩個:一個是補天,一個是創(chuàng)造了人和動物。
今天我們就說說女媧是如何創(chuàng)造蒼生的。
在很遠古的時代,那時的宇宙是混沌的,天和地還沒有分開,所以整個世界是漆黑的一片。
有個叫盤古的神人,一天,他從睡夢中醒來,什么也看不到,于是就拿起自己的開山大斧,朝眼前黑暗的地方猛勁狠狠的一掄,只聽得驚天的一聲巨響,這混沌一片的東西,竟然被他生生給劈開了!
輕而清的東西,緩慢的上升,后來逐漸變成了現(xiàn)在的天;重而濁的東西呢,則慢慢的沉淀,變成了如今的地。
天和地分開以后,盤古還不放心,怕它們再混合到一起,于是趕緊挺起腰,用頭頂著上面的天,用腳使勁蹬著下面的地。
上面的天每天升高一丈,盤古的身軀也隨著越長越高,就這樣不知過了多少時日,就逐漸的形成了如今的天地。
天地分開以后,天上逐漸有了太陽、月亮和星星;地上則形成了山川草木。
有了天地,有了山川草木,但這都是些死東西呀。沒有生物,這乾坤就顯得非常的寂寞和荒涼。
這時候創(chuàng)世女神女媧就開動腦筋了,她開始創(chuàng)造生命。
她用了六天的時間,先后創(chuàng)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6種動物,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后,在第七天才造出了人。
為何第七天才造出人類來?
其實這正是女媧的用心之處。
因為女媧創(chuàng)造生命時還沒有經(jīng)驗,這幾種動物都有這樣那樣的缺陷。
雞有什么缺陷?雞無腎。我們宰雞,雞的心、肝、肺、胃全都有,就是沒有雞腰子,它從來不撒尿,大小便一起拉。
狗的缺陷呢?狗無味。狗的嗅覺靈敏,為何說無味呢?它的舌頭沒有味蕾,吃不出味道來。它吃骨頭、吃肉香,吃屎也香,就是這個道理。 另外,夠為何夏天總伸舌頭?就因為它沒有汗腺。
豬呢?豬無耳。因為豬耳朵太大,遮住了耳道,因此,聽力太弱或沒有聽力,實際上相當于沒有耳朵。當然還有一說,是豬無壽,它活不長,因為養(yǎng)豬,就是為吃肉,頂多一年就宰了,所以說豬無壽。這個說法顯然年代不久。
羊無神。羊的眼珠子不動彈,就是俗話所說的“死羊眼”。
牛無牙。牛沒有上牙,上腭骨全是肉包。沒上牙,草嚼不爛怎么辦呢?沒關(guān)系,它是反芻動物,胃分成四部分呢,吃完了,慢慢再倒嚼一次!
馬無趾。馬蹄子不分瓣。您看牛、羊、豬的蹄子,都是兩瓣兒的,唯獨這馬蹄子不分瓣兒,是整個兒的。
一開始女媧沒有經(jīng)驗,先造出這6種動物,盡管它們都不太那么完美,但至少給大地充滿了生機。
這6這動物造好后,女媧也越來越有經(jīng)驗了,這才動手創(chuàng)造出高級動物——完美的人來。
最后在第七天,人類就此誕生了。
后來又這么規(guī)定了,雞、狗、豬、羊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牛、馬代表地和天。
你可別說,還真很形象。
你看,牛為何俗稱老黃牛?就是它只顧在地上低頭耕地,不管其他的;馬就不一樣了,馬里頭的天馬,它飛騰起來,就像是騰起在空中飛行一樣,成為人們心目中的一種升仙騎乘工具。
后來就有了約定,以它們的出生順序定下了日子。
所以按傳統(tǒng)的習俗,從初一到初七,分別是雞日、犬日、豬日、羊日、牛日、馬日和人日。
人日還有許多叫法,叫人勝節(jié)、人慶節(jié)等等,反正就是紀念人類誕生的日子。
關(guān)于這些規(guī)定,班固在《漢書·律歷志·上》記載道:“七者,天地四時,人之始也。”這是最初的正月初七“人日”的說法。
后來晉人董勛在《答問禮俗》中說得更準確了:“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p>
初七人日子,這一天吃什么呢?
主流的習俗是吃面條。當然,個別地方也有攤煎餅、吃七寶羹、撈魚生的習俗。
這個吃面條的習俗寓意著什么呢?就是說要用面條纏住歲月的雙腿,取長壽之意。
后來這個習俗有所發(fā)展,正月里逢七必過。
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此三天分別代表了小孩兒日子,大人日子和老人的日子。
面條在古代的加工食物中,歷史是非常悠久的。
以現(xiàn)在出土的實物作為一個可靠的依據(jù),距今已有4000年的歷史了。
2002年10月14日,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們,在沿著黃河上游進行地質(zhì)考察時,來到青海省民和縣喇家村。
他們在一處河漫灘沉積物的地下3米處,發(fā)現(xiàn)了一個陶制的碗,把碗取出以后,發(fā)現(xiàn)碗里裝著面條,此時面條的顏色有些泛黃,寬約3毫米,最長的則有50厘米長。
研究人員通過分析該物質(zhì)的成分,發(fā)現(xiàn)這碗面條距今已有約4000年的歷史了。
當然,雖然有面條這個實物,但它當時肯定不叫面條,因為“面條”這個詞語,到宋朝時才有的。
那么它最早的時候叫什么名字呢?這個現(xiàn)在已經(jīng)無從考據(jù)了。
但它在漢朝時期的名字,有書面記載為證。
漢朝時期,把所有的用面做的食物統(tǒng)稱為“餅”。如果這個面食是用湯煮熟后食用的,則稱之為“湯餅”。
當然,這個湯餅也有許多別稱,計有奢面、素餅、煮餅、水引餅、不托、水溲面和馎饦等等。
直到宋朝,才有了正式通用的名字——面條。當然和以上一樣,它也有面、水面、面條子的俗稱。
當然了,由于我國地域面積廣大,面條的制作、調(diào)味的不同,一個面條的總稱下,出現(xiàn)了數(shù)以千計的面條品種。
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前幾年由商務(wù)部、中國飯店協(xié)會,在中國飯店文化節(jié)暨首屆中國面條文化節(jié)上,遴選評比出的我國十大面條。
這個十大面條,共有以下品種:北京炸醬面、武漢熱干面、四川擔擔面、山西刀削面、蘭州牛肉面、吉林延吉冷面、河南燴面、杭州片兒川、昆山奧灶面和鎮(zhèn)江鍋蓋面共十種。
不知道讀者君今天準備食用哪一種面條呢?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