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秀網(wǎng)小編為大家?guī)砉糯呐阍嶂贫仁窃趺礃拥?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孔子云:“始作俑者,其無后乎!”
后人對于這句話,通常有兩種解讀。其一是:最早想到用俑作殉葬的人,大概不會有后代!其二是:開始用做陶俑來殉葬的人,難道就絕后了嗎?
但不論是哪一種說法,都可以看出,孔子不論是倡導(dǎo)用陶俑來殉葬,還是推崇草人來殉葬,本質(zhì)都在反對另一種殘忍的行為——人殉。
人殉陋俗
開宗明義,人殉,是指是用活人為死去的帝王、貴族、奴隸主殉葬。它誕生于嚴肅神圣的喪葬禮儀制度,被殉葬者多是死者的近親、近臣、近侍,以及戰(zhàn)爭中的俘虜?shù)取?/p>
自從社會階級的產(chǎn)生,人殉就成為了一種廣泛流行的古代喪葬儀式,并且屢禁不絕,盡管漢代以后逐漸式微,但這一種殘忍而又野蠻的制度仍殘存至明清。
從社會學的角度上說,這種陋習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和原始社會過渡至奴隸時代的生產(chǎn)力息息相關(guān)。生產(chǎn)力的提高引起了商品交換的發(fā)展和私有制的產(chǎn)生,從而導(dǎo)致氏族內(nèi)部的階級分化。簡而言之,這種原始宗教活動的出現(xiàn)同私有制密切相關(guān)。
但從當時的社會條件上看,人殉也離不開迷信二字。古人相信陰間的存在,認為人死后會前往陰間繼續(xù)生活,貴胄為了在陰間繼續(xù)享受生前的待遇,便會使用陪葬品,將珠寶、服飾封在墓穴內(nèi),以便死后帶入地下。然而,僅僅這樣是不夠的,生前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貴族又怎能缺少奴仆的侍奉?于是,就有人打起了低階級奴隸的主意——人,也就此淪為了陪葬品之一。
但是這樣的說法其實和迷信又有所矛盾,假如古人堅定不移地相信因果報應(yīng),重往生、信鬼神,又為什么要用人來殉葬呢?這種有傷天和的制度,難道不會有損這些大人物積陰德嗎?實際上,經(jīng)過了歷史的演變,野蠻也會披上虛假的外衣,社會也愈發(fā)畸形,這一遮羞布的名字很簡單——自愿。
虛假的“自愿”
有史料記載,魏國叔孫建死時28歲,其配偶當然也很年輕,魏太宗說,“夫生既共榮,沒宜同穴,能殉葬者,可任意?!鳖愃啤对?卷三十五》中“大寧和眾縣何千妻柏都賽兒,夫亡以身殉葬,旌其門。”的記載,同樣屢見不鮮。
在元朝大肆鼓勵的民間殉葬下,人殉,在當時的人們心中已經(jīng)不再是一種有違天理的可怕制度,反而逐漸演變成為一種社會的歪風邪氣,在扭曲的制度下,誕生出了輕賤的性命。
有人因為墓主生前恩澤深厚,愿意報答,以死相隨,有一些則是追隨愛人離開,但是不少有所猶豫的,會受到威逼利誘,同理可參照三綱五常、“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的枷鎖,有時候?qū)σ粋€家族來說,一個人的死亡,可以換來整個家族的名節(jié)和榮光,這是非常值得的。
即便有些人真的不愿意為死人殉葬,也由不得他們反抗,總會有人在“自愿”的外衣下,為他們粉飾太平。
殘忍真相
人殉的方式有很多,大致的歸類下可分為六種——吊死、毒死、毒酒、砍頭、活埋和鐵釘固定,每一種都極其殘酷,其中以毒死、活埋和鐵釘固定為甚。毒死和毒酒雖然都有一個“毒”字,但是卻有千差萬別。毒死殉葬者這一常見的手段,在朱元璋殉葬的宮妃死法中存疑,除了被太監(jiān)吊死之外,有人認為宮妃們是被毒死的,即給被選定宮妃強行灌食水銀。
水銀劇毒,會侵蝕人體五臟六腑,導(dǎo)致人很快在痛苦中死亡,但是由于人死時水銀無法在人體內(nèi)流動,因此這樣慘絕人寰的舉動只能在人活著的時候進行,為了加快水銀的流動速度,有時候會在活人的頭頂、后背、腳心打洞灌入。
在古代,被水銀毒死的人不在少數(shù),并不僅僅是皇帝嬪妃,甚至還有一些七八歲的小孩子,古人稱這些未長大的、天真無邪的孩子們?yōu)橥型?。這些小孩子的年齡并不足以侍奉他人,和嬪妃又有不同,那么為什么要用童男童女來殉葬呢?
事實上,由于被水銀毒死的殉葬者,其尸體長久不朽,有人便認為這樣的做法能夠封住人們體內(nèi)的“仙氣”,助人羽化登仙。而童男童女們大多數(shù)都長得可愛靈動,這樣的孩子在腐朽的魔鬼看來是最為純凈的,帶有靈根,仙緣往往大于普通人,用水銀封住孩童體內(nèi)的“仙氣”,想當然的以為可以羽化登仙。
古代的大人物不少都希望自己能死后成仙,到達極樂世界永生不老,所以童男童女是最能幫助其成就升仙愿望的,他們會被選中放入墓室,然后由于家境貧寒、地位低微而被殘忍地殺死。僅僅是為了無法證實的死后,就要讓年幼、鮮活的生命陪葬,實在是令人發(fā)指。甚至有記載,在安陽武官村殷墟工陵區(qū)內(nèi),已發(fā)掘的十幾座大墓中被生殉、殺殉的多達五千余人。
1976年,在河南安陽市西北郊發(fā)掘的一座中型墓中,墓的四周密集地排列著人祭坑,共1400余個,殉葬的多數(shù)是未成年的兒童,許多殉者還帶有刑具。人殉這種葬禮陋俗并無具體的執(zhí)行標準,歷朝歷代都有不同,盡管官方一直在禁止這種行為,我們?nèi)阅茉谀拥脑捴懈Q見一二——多則數(shù)百人,少則數(shù)十人,將軍大夫,多則數(shù)十,少則幾個。
中國古代人殉的陋習,從原始社會晚期開始,歷經(jīng)商周秦漢,跨越了中國歷史的各個發(fā)展階段,時間之長,影響之深,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所不能相比的。它在奴隸社會、元、明經(jīng)歷“三起”,又曾在漢朝式微,最終隨著封建王朝的坍塌腐朽而徹底斷絕。
讓人驚悚的是血腥和殘忍誕生于神圣和莊嚴,讓人欣慰的是自私和迷信終結(jié)于反抗和光明。所謂的“文明”沐浴著鮮血書寫過的繁華,最終成為了歷史,再無輪回。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