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秀網(wǎng)小編就給大家?guī)怼皻庹粼茐魸?,波撼岳陽城”寫的是什么地?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唐代詩人孟浩然的經(jīng)典詩句“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為大家所熟悉,描寫的是洞庭湖的波瀾壯闊的場景。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云夢澤為上古九澤之一,洞庭湖古稱云夢,但是最初的云夢大澤并非指洞庭湖,而是位于今湖北省境內(nèi)。曾經(jīng)的云夢澤哪里去了呢?
云夢澤已經(jīng)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在湖北省孝感市有個云夢縣,就是出土著名的云夢秦簡的地方,這個名字印證著曾經(jīng)的云夢澤。在史料中對云夢澤有零星記載,《史記·貨殖列傳》記載:“江陵故郢(yǐng)都……東有云夢之饒”。郢都江陵即今荊州市,云夢澤位于江陵以東的江漢平原上。在《史記·楚本紀(jì)》中亦有記載:“庚辰,吳人入郢。昭王亡也至云夢。云夢不知其王也,射傷王。王走鄖?!蔽樽玉愫蛯O武率領(lǐng)吳國之兵攻入楚國都城,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報父兄之仇。楚昭王逃入云夢澤,被不認(rèn)識他的子民射傷,后逃到鄖(今安陸縣)。
云夢澤的形成與長江和漢江有關(guān),長江發(fā)源于青海,流經(jīng)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省、市、自治區(qū),全長6300多公里。在湖北宜昌以上為長江上游,宜昌至江西湖口縣為中游,湖口縣以下為下游。其中湖北宜都市枝城至湖南岳陽城陵磯這段,被稱為荊江。因江漢平原地勢比較低平,歷史上荊江段河床的擺動幅度比較大,河道彎曲異常,洪水期江水常常沖出河道,江水四溢,素有“萬里長江,險在荊江”之說。
江漢平原是第四紀(jì)強烈下沉的陸凹地,地勢比較低,億萬年前整個江漢平原就是一個巨大的湖盆,西起鄂西山地,東至大別山西麓,南至長江,北至大洪山。隨著長江、漢江等眾多河流挾帶的泥沙沉積,逐漸形成江漢三角洲和湖澤、濕地共存的地貌。據(jù)史料記載,先秦時期已形成東西兩塊三角洲平原帶,西邊的位于荊州以東的江漢之間,東邊的在今湖南岳陽城陵磯至武漢之間的長江西側(cè),兩塊陸地之間那片巨大的湖泊即為云夢澤。漢朝時期,著名的華容縣就是在荊州以東的江漢三角洲上。曹操在赤壁之戰(zhàn)中大敗,從華容道敗逃,當(dāng)時的華容道是沼澤遍地,很難走的,若不是運氣爆棚,曹操說不定就被干掉,歷史就改寫了。
隨著秦漢大一統(tǒng),南方的開發(fā)程度進一步提高,人類活動加劇了自然植被的破壞,水土流失加重,江水中的泥沙也越來越多。江漢三角洲在泥沙作用下不斷地向東推移,云夢澤也不斷地被壓縮、割裂,形成眾多大大小小的湖泊。這些湖泊還有大量的水道和荊江相通,起到汛期天然調(diào)蓄作用。唐宋時期,隨著南方人口越來越多,圍垸造田等與河湖爭地活動愈發(fā)頻繁。為了開發(fā)肥沃的江漢三角洲,抵御洪水的侵襲,人們開始在荊江沿岸筑堤來約束江水。至元朝時,荊江段已形成“九穴十三口”的分流局面,洪水期上游的巨量來水通過這些分水口進行自然調(diào)節(jié)。
圖-戰(zhàn)國時期云夢澤
明清時期,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進一步增強,沿江的堤防水平更高,傳統(tǒng)的土方堤壩被改造成石堤。明朝成化至嘉慶年間,荊江北岸的穴口全被堵住,南岸保留太平、調(diào)弦兩口,上至堆金臺(荊州城西北六十多里),下至監(jiān)利縣拖茅埠,長達(dá)124公里的江堤被連成一體,這就是著名的萬城大堤,也叫萬安大堤。為加強荊江大堤的管理,明隆慶元年(1567年),還專門設(shè)了堤甲法,以民夫修守,北岸7300余人,南岸3800余人。
清朝時延續(xù)明朝的做法,荊江兩岸的堤防不斷延伸加高,北岸江陵、監(jiān)利和沔陽境內(nèi)的江堤長達(dá)600余里,南岸江陵、公安和石首境內(nèi)的江堤長達(dá)300余里。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長江發(fā)大水造成大堤潰決,江陵城被淹沒。為堵塞決口,加固堤身,乾隆皇帝特?fù)?00萬兩庫銀???,并設(shè)石尺水志,規(guī)定堤防保固期限,改民堤為官堤。
有人說過,生命總會自己尋找出路,其實江水亦然。隨著泥沙沉積,江漢平原的地勢逐漸抬高,加上江堤的阻擋,汛期巨量的江水只能轉(zhuǎn)向南岸地勢較低的洞庭湖平原尋找新的分水道。清朝咸豐二年(1852年)和咸豐十年(1860年)大洪水,藕池決口;同治九年(1870年)同治十二年(1873年)松滋決口。這幾次大洪水時江堤決口形成藕池口和松滋口兩個新的分水口,并沖出了兩條河流藕池河和松滋河,加上原有的太平口、調(diào)弦口,形成荊江南岸四口分流入洞庭的局面。隨著江水不斷沖入和泥沙沉積,原來面積并不大的洞庭湖變得越來越大。
圖-秦朝云夢澤
當(dāng)然,這個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比較緩慢的,長期的此消彼長,只不過在唐宋之后明顯加快。宋朝之前,荊江分水口主要在北岸,元明之后就主要轉(zhuǎn)至南岸了。據(jù)《水經(jīng)注》記載,東晉南朝時洞庭湖已方圓五百里,到了唐宋時期,已經(jīng)擴展成“八百里洞庭”了。云夢澤也是在南朝至唐宋時逐漸消失,被江漢平原取代,只留下星羅棋布的湖泊,也讓湖北有了“千湖之省”的美譽。云夢澤消失以后,洞庭湖則擔(dān)負(fù)起接納長江洪水分流調(diào)蓄的作用。因為洞庭湖取代云夢澤的過程比較緩慢,一定時期內(nèi)甚至和荊江、云夢澤連成一片,這也是洞庭湖古稱云夢的原因。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