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歷史中,出現(xiàn)過許多輝耀千古的將星。他們執(zhí)干戈以衛(wèi)社稷,憑借自己非凡的膽略和軍事才能,保家衛(wèi)國,御敵抗侮,創(chuàng)造了一段段戰(zhàn)場傳奇。不過,古代名將雖多,但從純軍事角度而言,其軍事才能真正得到古今中外一致認可的,卻并不是太多,明朝中期的戚繼光算是一個典范。
很多人以為,武將只要能打幾個勝仗,就能稱得上軍事家,其實大謬不然。一個真正卓越的軍事家,精通用兵之道僅僅是其中之一,此外還必須在練兵、治軍、器械改進、軍事理論研究、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創(chuàng)新升級等諸多方面,都有所建樹,才算一個優(yōu)秀的軍事家。戚繼光在這些方面就做得很好。
戚繼光一生不僅戰(zhàn)功累累,而且著作等身,把一生心血和軍事經(jīng)驗寫成《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等軍事名著。在這些著作中,戚繼光把組建一支能征善戰(zhàn)之師的諸多要素進行了全面探討論述,連以往從不被人專注的炊事兵,古代又稱“伙頭軍”“伙兵”,都列出專門章節(jié)進行了論述。
古代炊事兵看似不起眼,但卻是一支軍隊戰(zhàn)斗力的基本保證,對維系士氣軍心至關(guān)重要。俗話說“兵無糧自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填飽肚子,吃得飽吃得好,從來都是一支軍隊賴以維持的基礎(chǔ)因素之一。古人從軍,有的人是為了建功立業(yè),但大部分人覺悟沒那么高,僅僅為了一天能吃三頓飽飯,所以古代從軍又被形象地稱為“扛槍吃糧”。
炊事兵在一支軍隊中如此重要,而且他們還不用上陣廝殺,不用像普通士兵一樣,頂著刀山箭雨,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往上沖,很少會有性命之虞。而且炊事兵近水樓臺先得月,從來不虧嘴,正所謂“大旱三年餓不死廚官”,按理說應(yīng)該屬于一個人人羨慕的優(yōu)勢兵種,應(yīng)該人人趨之若鶩才對。但實際上,在古代這個兵種的受歡迎程度并不高,大部分時候都沒人愿意干。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反常情況?
原因之一是炊事兵工作繁重,非常熬人累人。古代普通士兵僅僅在作戰(zhàn)時辛苦打拼,但和平時期則比較輕松。而炊事兵無論戰(zhàn)時平時,每天都要承擔百十人的飲食操辦,一刻不得清閑。
長途行軍跋涉時,炊事兵更是勞累不堪。士兵們只需要攜帶自己的武器即可,但炊事兵每人則要背負“鐵尖扁擔一條,銅鍋二口,水桶二只,椰瓢一個”,此外還要輪流推送裝載廚具和糧食的車輛。
工具車上“每車圍幔一條,拔軸繩二條,稍坡繩一條,出索繩六條,撒繩二條,迎撒繩二條,大鐵钚二個,小鐵钚二個,鐵索二條,皮肚帶一條,皮后鞓一條,麻擁子十條,麻搭子共二十條,木鞍一座,屜子一個,草鍘一口,柳筐一口,水桶二只,載水大簍一個”,糧食車上“每車應(yīng)載煤炒二石五斗,米三石七斗五升,豆六石二斗五升?!?/p>
到了宿營地,士兵們辛苦一天可以歇息放松,同樣辛苦的炊事兵們卻更加繁忙,他們根本沒有休息的時間,就要趕緊外出搜羅柴草,尋找水源,并把柴草和水運回營盤中,同時支鍋架灶,用最快的速度為士兵們準備餐飯。士兵們吃完后倒頭就睡,炊事兵們還要刷鍋洗碗,準備好第二天早起的柴草糧米。凌晨時分,士兵們還在睡夢中,炊事兵們又要早早起身,準備早飯,一天緊張勞碌,片刻不得安閑,恐怕沒幾個人能長年累月經(jīng)受這種強度的工作量。
原因之二,是因為炊事兵基本不存在升遷的可能,幾乎沒有上升通道。他們常年在煙熏火燎的灶頭忙碌,幾乎沒有參戰(zhàn)機會,立功升官的機會也與他們無緣。別的士兵一刀一槍搏命疆場,還有希望混個軍官武將,封妻蔭子,進入仕途,修成正果。但炊事兵就是忙死累死,一輩子也就這樣了,年輕時像一只勤勞的螞蟻辛苦操勞,年老之后被一腳踢出軍隊,自生自滅,令人唏噓不已。評書演義中薛仁貴從伙夫升為大將,純屬虛構(gòu),真實歷史上薛仁貴一天都沒有干過伙夫之職。
古代炊事兵,工作極為繁重勞累,且沒有升遷可能,前途暗淡,沒人愿意干也就不足為奇了。
發(fā)表評論